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守护你我拒绝“赏脸”的权利

    《 文摘报 》( 2025年03月26日   02 版)

      人脸识别终于有了规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办法》重点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如今,人脸识别已覆盖生活每个角落。刷脸支付、刷脸打卡、刷脸进站……人脸成了一张移动的“身份证”,大大提升了验证环节的效率。但应用极速增长,风险也暗藏其间。正如很多人所说,线上线下,一天下来脸要被扫上十几次,很难保证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何况,随着人工智能高歌猛进,AI换脸诈骗屡见不鲜,保护个人“脸面”安全也显得愈发迫切。当此之时,有关方面明确技术应用边界,加强个人信息权益保障,很有必要。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要守护大家拒绝“赏脸”的权利。面部数据属于生物识别信息,本身就是个人最敏感的数据类型之一,早就被纳入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范畴。看本次公布的《办法》,其中很亮眼的一条,就是明确了“非强制性原则”,即“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的,应当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过去在很多场景,人脸识别基本处于“默认同意”状态,一旦有人不同意刷脸,想办的事就办不成,该有的服务就没法享受。眼下,《办法》给了大家说“不”的底气。

      当然,立法只是第一步,真正实现“我的脸我做主”,关键还在于监管到位。在很多场景中,人脸识别应用相当隐蔽。《办法》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中的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那么相关场所的排查工作则有必要提上日程;再如,《办法》提到,人脸信息应存储于人脸识别设备内,不得通过互联网对外传输,这对于数据传输的管理也是很大考验。总之,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各方真正向前一步,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基本防线。

      技术“向善”,方能“向强”。对人脸识别的限制,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给技术发展提供更加规范的创新环境。保持包容开放、客观审慎、依法治理的态度,做好科技便利与隐私保护的必答题,风险就会少几分。

      (长安观察微信公众号 3.23 关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