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修脑壳的。”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毛颖经常这样说。30多年来,他主持的颅脑手术超万例,给大批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他带领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一举夺得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在神经外科领域享有“北天坛、南华山”的美誉。
“我们的大脑,只占人体体重2%~3%。但是,大脑拥有其他器官无法比拟的决策力,因为它总在不断自我颠覆与创新。大脑中密布的近千亿个神经元如同浩瀚的星空,有很多未解之谜待解。”一谈到大脑,毛颖有说不完的话题。
大脑是如此的奇妙,又是如此的脆弱。作为人体的“总指挥部”,大脑一旦损伤,后果不堪设想。外科学大家总结优秀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的素养——“狮心、鹰眼、妇人手”(拥有狮子般坚毅、强大的内心,保持沉着冷静;老鹰般的威严和敏锐目光,透过表象洞察疾病的内在本质,识别潜在风险;妇人一样灵巧的双手,精确完成高难度的手术操作),在神经外科医生身上体现得非常极致。“不懂得思考的外科医生就是一个开刀匠。”毛颖调侃自己是“搞脑子的外科医生”。
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复发、存活时间短、生活质量差。只有对脑部功能区精准定位,才能保护患者术后脑功能不受损害或尽量少受损害。20世纪90年代,华山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导航神经外科手术,通过术前3D模拟技术,重建患者立体大脑模型。“不过,人的大脑像豆腐一样,在手术中会变形。”毛颖说。他和老师周良辅院士反复琢磨,如果能将大脑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融合,就能精确定位功能区。为此,他们找到复旦大学的计算机工程师一起开发,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多影像融合定位技术”,精确至1厘米内功能定位,病灶定位在1毫米内。美国哈佛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彼得·布莱克对此评价:“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可被应用于各类神经外科手术,代表着中国神经外科力量的崛起。”
让疾病从可治到治好、从微创到无创、从“治脑病”到“强脑力”,毛颖独创了许多关键新技术,三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当选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委。临床医学之外,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科研领域也让人“脑洞大开”:今年初,上海脑虎科技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产品在华山医院完成人体临床植入试验,并实现“意念合成言语”。在此之前,华山医院还完成了上海第一例、也是全国第三例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实现“意念合成运动”。这些神奇的表现,都来自当下蓬勃发展的“脑机接口(BCI)”技术。
“作为医生,我们始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项技术能够多大程度让患者受益?医学强调的‘Do No Harm’(不伤害)原则,是我们研发脑机接口的第一伦理。所有的临床试验必须在严格遵循医学伦理的情况下开展,不能被外界带了节奏。”毛颖认为,随着神经病学的发展,未来将进入“脑科学”时代。脑机接口技术,就是探索大脑奥秘的重要工具。但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单靠医学探索,而是涉及医学、材料、电子、集成电路等多个学科,需要跨学科合作和医工深度融合,医院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2024年底,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中国团队应用液体栓塞材料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由华山医院毛颖工作室牵头,全国31家医院团结协作,最终交出优异答卷,为全球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提供了新方案。
(《新华每日电讯》3.14 姜微 何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