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3月22日 星期六

    对探店镜头可以说“不”吗

    雷册渊 杨书源 彭诚诚 《 文摘报 》( 2025年03月22日   08 版)

        新华社发

      “这个人在拍视频,给她的冰淇淋打得好看些。”在一家甜品店,唐宁听到了服务员之间的窃窃私语。拿到冰淇淋的她觉得不可思议,冰淇淋塔尖高耸、满得要溢出来,分量显然比平时多了许多。

      这是唐宁第一次带着新购入的Pocket 3口袋相机“探店”,从踏入店门到服务员一手拿着冰淇淋一手护送着递给她,她把一切都记录了下来。事后,唐宁发了一条微博,配文是“执法记录仪确实好用”。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分享了和唐宁类似的经历,当他们拿起手机、相机走进店里,记录自己的消费体验,商家就会提供优于平常的餐品和服务,这些拍摄设备也被网友们戏称为消费者监督商家的“执法记录仪”。

      当拍摄成为消费者的第二双眼睛,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正被重新书写。在这场全民记录的浪潮中,消费者收获了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却也见证了更多被精心设计的微笑。有人问,镜头究竟丈量着服务的进步,还是丈量着表演的精度?又或者,当点评网站等既有的评价体系变得不那么可信,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镜头与评价背后是否都投射着他们对真实性的渴望?

      “执法记录仪”下的服务

      2月的一天,大一学生张艺千走进一家面馆,营业员在瞥见他脖颈间挂着的黑色镜头时立刻调整了语气,从对上一位顾客时的略显催促,变成了语气平缓、客气有礼。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自己这碗面的分量“一看就比隔壁桌的略多”。

      他回忆起自己曾经在一家火锅店就餐时的遭遇:一行4个人举着专业的拍摄设备进来,老板见状立刻迎了上去,那4个人一进门就占了一张八人位的大桌,服务员殷勤地一趟一趟上菜,是他们几人根本吃不完的菜量……张艺千为这种“区别对待”感到不安,“镜头前后的这种服务差距反而会让人更加不适”。

      一个全民记录的时代悄然而至。无论是专业设备还是手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拍摄视频记录生活,一些人只是作为消费者单纯地拍摄留念,一些人则成了“用镜头记录真实体验,用内容激活消费需求”的专业探店博主。

      一开始,唐宁只会在遇到某些特色店铺或商品时掏出手机拍摄,仅仅作为一种生活的记录,可她慢慢发现,只要她开始拍摄就会引发商家的“特别关注”,这样的情况在她购买了专业的拍摄设备后更加明显,她不止一次遇到“看人下菜碟”的商家。

      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分享的类似经历不胜枚举:有网友去网红餐厅吃饭,服务员看到他在拍摄,立马端了个果盘送来,还反复询问他是否满意,而其他桌的客人都没有果盘;某家甜品店里,看了网上探店视频前来打卡的顾客,收到的餐品和视频中的大相径庭;有网友在某4S店排队试驾一款市面上很火的新能源车,销售看见他手里的口袋相机,以为他是汽车测评博主,立刻越过排队的队伍安排他试驾……

      在网友总结的一些“打卡攻略”里,甚至明确提示:在某某店家,如果想少排队或者获得优待,不用真的成为“探店博主”,只要带上相机就行了。在短视频平台,“假装自己是探店博主”的话题热度不减,有的视频点赞数达十多万。

      “我可以确定,当我拍视频时,我享受到了这家店里最优质的服务。他们既然能在我拍摄时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当我放下镜头或者面对其他顾客时,服务也应该是一样的。”唐宁说,“其实消费者希望获得的服务无关镜头的存在。”

      此外,在消费纠纷发生时,为了不“吃亏”,消费者也常常会架起镜头维权,倒逼商家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镜头更成了网友口中“平民版的执法记录仪”。

      去年年底的一天,家住深圳的白小冉和两个朋友相约去一家烧鹅店就餐。这家餐厅位于一个偏僻的景区旁,知道的人不多,白小冉想记录下就餐体验,就将口袋相机架在桌上开始拍摄。谁知饭吃到一半,朋友在菜里吃出了一根头发,几人当即叫来老板。老板态度强硬,坚称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有头发也是他们自己掉进去的。“看着老板嚣张的样子,我向他‘隆重’介绍了一下此时桌角正在全程记录的相机,那个老板的态度立刻软了下来,连声向我们道歉,承认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他的失职,最后还给我们免了单。”白小冉说。

      对真实性的集体焦虑

      “比起软件上4.8分、4.9分的店,我宁愿去试试3分或者没分的店。”旅游“发烧友”王杨这两年爱上“反向打卡”,每到一个城市就选取点评平台上的低分店铺进行消费,“据说3.5分是点评平台上能够确保‘不踩雷’的最低分,表明这家店不存在刷分的行为,反而更加可信”。非连锁、店不大、没有高分评价、一般藏在街头巷尾,王杨这样形容他心中的“宝藏小店”。

      某点评平台的“必吃榜”,曾是很多人消费决策的重要依据。据官方数据统计,榜单自首次发布以来,截至2024年已有近8亿用户使用。然而近年来,商家在点评平台的各种“营销套餐”被明码标价,水军刷好评、黄牛假排队的新闻屡见不鲜,“5星好评”甚至成为被营销推广公司明码标价的商品,既有的评价体系渐渐失灵。

      一篇名为《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评价的景观化》的研究论文就指出,当前点评平台的评价逐渐呈现“景观化”趋势,能被消费者浏览到的大多是好评,被推荐和置顶的评价大多是色彩明艳的图片或视频,评价内容却越来越远离真实。

      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有一家已开了30年的本帮菜餐馆,备受周边居民、办公白领乃至外地游客青睐。小店的西墙上挂着早年间老板纪文杰和《人气美食》等美食节目主持人、明星的合影,东墙上则挂着某点评平台的“必吃榜”牌匾,昭示着小店30年来的人气。然而最近几个月,这家店在某点评平台的评分只有3.8分。更令人意外的是,老板纪文杰对此相当淡然。

      “我不会特别焦虑,但如果出现问题我一定会去找问题,各个环节都要找。”纪文杰说。此前,他的店铺最高分一度达到4.5分,还上了点评平台的“必吃榜”。所以分数掉下来的第一时间,他很想弄明白是什么原因。经过分析,纪文杰承认,评分下滑与服务态度和质量的参差不齐有关,这几年服务行业流动性大,有的服务员培训不足,影响了顾客的用餐体验,还有一些菜品口味油腻,需要调整等。但对其他影响评分的因素他确实无能为力。比如,店里的人均消费在120元到130元,有的差评认为不实惠,还有的差评可能来自竞争对手。

      “我们店的评分一直比较高,平台会多关注你一下,后来渐渐不关注你了吧,你(的分)就掉到后面去了。”纪文杰说,他坚持不刷好评、不买流量,前段时间有平台打电话让他“参加活动”,他拒绝了,“我们从来没有花过一分钱,也没有主动邀请谁来宣传,我们靠的是菜品”。点评平台的评分下跌后,口口相传的评价和老客带新客的生意成了纪文杰的底气,他说:“不要看我们评分低,你在附近搜推荐的上海本邦菜,我们家还是排在前几名。”

      也有一些见证了短视频流量的“泼天富贵”与“化为乌有”的商家也渐渐意识到,流量傍身不过是黄粱一梦,开始拒绝好评刷分和探店镜头。

      江苏一家咖啡店店主在网上发帖“劝退”博主:如果是抱着拍摄为第一目的来我们店的,我们会拒绝。西安一网红冒菜店老板对要求“十倍辣”的某探店大V直言:“这种单我宁愿不做!”

      拒绝镜头的商家告诉记者,他们有的担心,拍摄会打扰店内其他顾客的用餐体验;有的提到,一些博主并未兑现承诺为店里带来流量,却还提出许多苛刻条件,要求店家支付高昂宣传费。

      镜头和评价之下,是人们对真实性的集体焦虑:消费者一边依赖点评希望“避雷”,一边又因为种种原因卷入虚假流量;商家既恐惧差评,又厌倦被表演绑架。又或许,真实从不存于镜头和评价之中,而在商家端出餐品时无须张望镜头的笃定,在消费者放下设备后仍能触摸的诚意。世界的真实,终究要回归人与人的真实相遇。

      (文中除张艺千、纪文杰均为化名)

      (《解放日报》3.19 雷册渊 杨书源 彭诚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