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

    民营经济促进法,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 文摘报 》( 2025年03月12日   01 版)

      全国两会期间,“民营经济促进法”成为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这部关注度如此高的法律,究竟与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关联?

      答案藏在菜市场的烟火里,写字楼的灯火中,甚至外卖小哥的奔波轨迹上——民营经济从来不是抽象的经济学概念,而是亿万普通人赖以生存的“生计网”,更是社会活力的“晴雨表”。

      中国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国的个体工商户数量突破1.25亿户。这意味着,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靠民营经济端稳饭碗。此次法律草案中“保障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优化投融资环境”等条款,表面看是企业的“助推器”,实则是给老百姓的“定心丸”。

      比如,草案规定“不得实施无法律依据的罚款”“禁止摊派财物”,直接减少了企业因非经营性成本而裁员的风险。一名流水线工人或许看不懂法条,却能直观感受到订单稳定带来的加班费增长。法律对民营经济的保护,本质是对就业基本盘的加固。

      民营经济是市场活力的“毛细血管”。中国每天有近2.4万户民企诞生,草案中“简化行政审批”“禁止违法收费”等条款,就是为创业者扫除障碍。有创业者坦言:“过去开一家餐馆,要应付十几个部门的检查;现在草案要求‘合并跨部门联合检查’,省下的时间能多研发两道新菜。”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法律将“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写入条文,明确“慎用查封、扣押措施”。这不仅是给企业家的“护身符”,更是对社会创新精神的尊重——当创业风险被法治化管控,普通人的“小生意”才有机会成长为“大梦想”。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回答的不仅是“如何促进民营经济”,更是“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民营经济活了,百姓的日子才能火,这就是一部法律的“民生温度”,也是我们为何期待这部法律最终落地的终极答案。

      (上观新闻 3.6 潘高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