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DeepSeek成为席卷全球的“热搜”!
一度雄踞多国移动应用商店下载量榜首,广泛接入各行各业,性能堪与美国智能巨头“掰手腕”……
美国《纽约时报》说,硅谷每个人都在关注DeepSeek。
英国《卫报》网站评价,来自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R1证明,最优秀的大模型可以不靠那么大的算力和那么多的资金投入。这是“颠覆性”的。
是的!仅7天,能聊天、会“推理”的DeepSeek下载量已破亿。而它,也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科技成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在这场人类社会崭新的重要变革中,DeepSeek“破圈”,意味着什么?
战略引领:从“晚了一个周期”到“第一梯队”
人类,似乎正加速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国外,有OpenAI的GPT系列,谷歌的Gemini系列;国内,有腾讯的元宝,字节跳动的豆包,华为的盘古大模型,阿里的通义……百模大战,并非夸张之语。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后来者。
1956年,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确立了学科地位,彼时的新中国却处于技术孤岛。直到20余年后,在全球人工智能迎来第二波浪潮时,东方古国的人工智能方才“萌芽”。
比世界水平晚了一个周期,唯有迎头追赶。
1986年3月,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即“863计划”)被郑重呈递到邓小平同志的案头。在这份当年即启动的计划中,“智能计算机”被列为国家战略。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党中央对科技趋势的敏锐判断。
进入21世纪,AlphaGo、ChatGPT不断刷新人类对人工智能有多“能”的认知,中国洞见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端倪——
人工智能,无疑是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首次将“人工智能”纳入重点任务;2016年,“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设定“三步走”目标,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实施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组建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布局建设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部署全方位展开。
技术颠覆:走一条“不随大流”的路
“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
几年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提出这个问题。如今,面对DeepSeek的突破,他告诉记者自己心中的答案:“我想,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就要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走底层逻辑自主可控的创新之路,走不随大流、坚信人工智能的‘中国时代’必将到来的创新之路。”
什么是DeepSeek的创新之路?
“绕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砸钱堆算力’的传统路径,他们另辟蹊径,通过算法优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智能模型的计算功耗,实现了低成本、高性能,为其他技术后发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模式。”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室主任、研究员刘振中说。
“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突破技术壁垒、摆脱国际依赖、构建本土生态的巨大潜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研究员王凡评价。
在人工智能公司衔远科技技术负责人李丰俭看来:“它离不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的确,经年努力,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追赶式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神经网络、具身智能、专用人工智能……中国人的表现同样让世界刮目相看!
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一间实验室里,一排摄像头正对着液晶屏幕上不断变换的视觉图像拍摄。
“这是类脑计算机正在进行视觉快速识别,它和我们那辆无人自行车一样,都是由天机芯片组建的系统应用。”清华大学教授、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介绍。
此刻,这辆黑色无人自行车停在墙角,后座搭载着书包大小的机箱,可以实现自动平衡、避障、过障、目标跟踪、语音指令识别以及自主决策。它的大脑——天机芯片,是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同时支持基于神经科学的脉冲神经网络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人工神经网络,于2019年8月登上《自然》的封面。
“这是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一个代表。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不少原创成果,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华中科技大学认知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主任、教授魏巍说,“我们不是追风口的人,我们是造风者。”
规模优势:发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进化”奠定基础
“萝卜,出发!”
重庆的黄女士话音刚落,车辆自动开始行驶,在这座“8D城市”中游刃有余——在五层立交桥的螺旋匝道间精准变道,在解放碑地下环道的狭窄通道中穿行,导航系统始终保持着厘米级定位精度。
这个被重庆市民称为“新朋友”的“萝卜快跑”,已经历过800万次真实路况的数据锤炼。
在中国,千万个“萝卜快跑”正奔驰在自己的快车道上——深圳繁忙的主干道上,人工智能交通信号系统通过分析日均2500万车次数据,将平均拥堵时长降低18%;在上海瑞金医院里,AI医疗影像诊断系统通过分析超过100万张CT影像数据,将肺部结节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
“咕噜……咕噜……”
湘潭钢铁集团宽厚板厂精炼车间内,1600℃的钢水在4号钢包炉内翻滚。
“你来看!”宽厚板厂主任黄林华轻触屏幕,20个传感器数据瀑布般倾泻而下——几年前需要老师傅贴着炉口观察的钢水成分,被人工智能预测曲线精准锁定。
望着高效运转的智能生产线,华为混合云总裁尚海峰满是欣喜:“这是我们和湘钢携手打造的全球第一个钢铁行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下一步,要打造一个覆盖钢铁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平台和标准体系。”
从珠三角的电子制造到长三角的汽车工业,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到西部能源基地的智能开采,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中国已完成人工智能在12个重点行业、400余个场景的落地应用。
一座城市的人工智能“大脑”,可以赋能多少个场景?
自动发现110种警情,从发现到报警平均用时仅10秒钟;实时分析各项交通指标,红绿灯时间调控可以“对症下药”;第一时间辨认破损的路灯、窨井盖,并发出警告……多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高达1.2亿条,杭州“城市大脑”全方位、多角度地浸润着这座城市百姓的生活。
这得益于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独特基底——超419万个5G基站、11.08亿网民移动终端和超过4500家的人工智能企业,发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的“进化”提供着永不枯竭的养料。
营造环境:“让创新自然生长”
“DeepSeek的出现,既基于其自身长期的技术积累,也有赖于创新生态的托举。”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说,“最近,一些城市在反思为什么自己未能孵化出DeepSeek,这样的自我审视与反思是有意义的,有利于全社会思考,怎样创造更优的创新环境、培育更好的创新文化。”
调研中,脑机接口企业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向记者讲述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几年前,一支来自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考察队,在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的地下室,找到了一群心怀梦想的青年科学家。
“神经科学、传感器材料学、算法……这些都是研究脑机技术需要攻克的,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却送来了一条‘船’。”何熙昱锦至今记得,考察队邀请他们入驻杭州,给予租金减免等优惠,提供“保姆式”创新服务……
3年后,强脑科技的消费级产品——智能仿生手下线量产,成就“全球首个便携式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10万台量产”。
“在大家对脑机接口还没有那么多认知的时候,地方政府感兴趣,愿意了解,愿意支持,着实让我们惊喜!”何熙昱锦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志龙认为,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创新领域,政府就是要更多扮演“园丁”角色,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创新自然生长”。
今年2月,许许多多的科创公司迅速完成了自研模型与DeepSeek-R1的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对此并不意外:“DeepSeek大模型能在全球爆火,除了其优化算法架构、大幅降低训练成本,还在于它打破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传统范式,对模型进行开源,为开发者提供了广泛的二次开发可能性,推动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大众化。”
何为开源?
即开放源代码,让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使用并改进这一新技术。
这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
“DeepSeek-R1的面世,意味着开源模型正在超越闭源模型。”美国“元”公司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给出这样的评价。
这种开源的选择有迹可循。早在2017年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开源开放”就已被确立为基本原则之一。
2月10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念:“中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发展,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主张开源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服务的可及性,实现各国共享智能红利。”
审慎思考:“打破思维的藩篱”
DeepSeek的“破圈”令人鼓舞,但在调研中,“谨慎乐观”仍是众多受访专家的共同声音。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提醒,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尽管中国在迅速赶超,但从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到硬件、软件、产业,再到规则制定,“美国还是占优势、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比如,我们需要解决芯片之忧。在硬件上,高性能AI芯片“一芯难求”,而国产芯片目前还无法实现完全替代。“芯片跟不上,中国就无法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真正的超越。”一位受访专家直言不讳。算力、数据质量、标准……我们需要补上的短板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需要在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上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是真正的“智能”,其消耗巨大能源资源的技术路径也必将难以为继。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项目主任刘典说:“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能否在底层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比如,我们需要更多顶级人才。美国一家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最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工作的主要国家中,美国占57%,中国占12%。“相比欧美国家,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制约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朱松纯担忧。
还有更多。“拓展开来,投融资的渠道是不是畅通?能不能率先找到盈利模式扩大市场份额……这些问题能否解决,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磊说。
在专家们看来,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生态。
“不仅仅是芯片、模型和算力的对决,更是技术规则、市场份额和治理权的竞争。”刘典指出,“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摆脱了过去简单的‘技术竞赛’,转向更复杂的竞争模式。”
魏巍认为,应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解决硬件、软件、数据、应用等环节的衔接问题,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多次提到,中国必须构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我们要构建人工智能的‘新核高基’,即新型开放创新生态、核心关键技术与器件、高端综合应用系统与平台、具有重大原创意义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需要率先打破的,是思维的藩篱。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宋国杰坦言:“过去20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大多跟随西方科技前沿开展科技创新,这种习惯在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然存在。这种惯性思维如果不能打破,我们就很难有更多原始创新性的成果出现。”
全新的领域,更需要全新的“有组织科研”。朱松纯建议:“面向通用人工智能这样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要从基础前沿科学探索做起,形成‘学研产’的创新链条。传统的小团队科研组织模式难以胜任,‘大团队、大平台、大交叉’的科研组织范式才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破圈”仍在持续。
2月24日,DeepSeek宣布启动“开源周”,计划连续5天陆续开源5个代码库,将最新款人工智能工具分享开来。网友点赞:“‘源’神启动”“惊喜仍在上演”。
是啊,惊喜仍在上演!相信,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创新之路上,带给我们惊喜的,绝不仅仅是DeepSeek!
(《光明日报》2.28 齐芳 杨舒 詹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