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因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而得名,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所特有。然而,历史上的雪豹曾经来过北京。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冰河世纪开始前,雪豹的祖先布氏豹等冰期动物,就生活在北极圈附近,随着全球变冷,冰盖覆盖了北半球的广阔地面,它们就沿着冰盖向南迁徙,扩散到世界各地。
近些年,在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发现的一系列化石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科学家判断,部分冰期动物很有可能由西藏走出。
科学家认为,四五百万年前,严寒的青藏高原为冰期动物提供了“训练基地”,冰河世纪来临后,它们的耐寒习性优势就发挥出来,之后逐渐走出西藏,向外迁徙。
2024年1月,古脊椎所团队与国际同行合作,从欧亚大陆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5例罕见的雪豹化石,其中3例来自我国甘肃、法国和葡萄牙等地。另2例有点特别,它们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和门头沟牛眼洞几万年前的洞穴堆积物中被发现。甘肃的化石早至250万年前,这说明在冰河世纪之初,当低海拔地区变冷后,布氏豹便离开雪域高原,向外扩散并演化出雪豹的形态特征。
科学家发现,雪豹具备卓越的立体视觉,能够在复杂的地形中迅速锁定猎物。它们的呼吸系统不仅高效,还可以更好地加热吸入的空气,从而不惧高寒低氧的环境。它们听力非常敏锐,可以在开阔地带更远距离探听到猎物的动静。雪豹的咀嚼能力发达,能啃食冰冻的猎物尸体。此外,雪豹奔跑跳跃能力很强,善于捕猎飞檐走壁的岩羊和盘羊。
雪豹也经历了快速的形态特征演化。这是因为,该时期全球气候波动性增强,青藏高原被大规模冰雪覆盖。除了雪豹,适应高山环境的羊类也走出青藏高原。追逐猎物正是雪豹远距离扩散的重要动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北京的牛眼洞同时存在着雪豹和岩羊的化石。
(《人民日报》2.22 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