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

    廉官范质

    《 文摘报 》( 2025年03月01日   03 版)

      ■李伟明

      早先知道范质这个人,是因为他当宰相时“失座”(据说,宋太祖为了抬高皇权,抑制相权,某天借机把范质的座椅撤了,从此宰相只能站着向皇帝汇报工作),所以对他的印象一直不是特别好,认为可能是个比较窝囊的干部。其实,作为宋太祖早期的首相,范质在历史上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不管是能力还是品行。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九月,范质去世。《续资治通鉴》第四卷在记载此事时,专门有一段话:“质性卞急,以廉介自持,好面折人过……五代宰相多取给于方镇,质始绝之。所得禄赐,遍及孤遗。”意思是说,范质这个人,性情急躁,以廉洁刚直自守,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五代时期的宰相大多向方镇索取供给,到了范质手上才杜绝这个做法。而他自己的工资奖金,很多都送给孤儿寡母扶贫去了。

      按《续资治通鉴》记载,范质平时的生活也很俭朴,连日常用品都不齐全。宋太祖为此送酒器等物品给他。他却说,家里平时没什么客人,无非是些贫贱时的亲戚,乡下人喝酒没那么多讲究,所以就懒得去买了,并非没钱买不起。宋太祖在范质去世后,对身边工作人员感叹:“我听说范质在所居住的宅第之外没有另外添置家产,这才是真宰相啊!”

      由此可见,范质身上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如果年度考核或者提拔晋级时非要给他提个“不足之处”,也就剩下“性情急躁,批评人不注意方法”这一条了。具备这种缺点的领导并不少见,很多人骂起下属来,丝毫不讲情面,不管自己有理没理,下属有错没错,反正官大一级压死人。下属当然不喜欢脾气太差的领导。最怕的还是这种人不干好事,或者好事干不来,坏事太内行,仿佛他掌权就该由得他乱来。但如果像范质这样清正廉洁,好善乐施,我们还是得承认,他是个好官,大节不仅不亏,还堪称楷模;至于性子直一点、脾气差一点,也就可以容忍了。

      官员自觉守廉,百姓敬重廉官,这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公生明,廉生威。官员不廉,威信无从谈起。官员在位时,百姓也许不敢或不愿当面评说,但一个人的品格怎么样,时间久了,人们心里还是有数的。待得离开岗位,就由不得人家议论了。不管什么时代,廉洁失守都是官员的硬伤,其人能力再强,在德行上也立不起来。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只有自我要求高,守住了清廉的底线,才能对他人提出高要求,更好地管理下属。否则,自身不正,如何约束他人,又如何匡正一方风气?

      真正的睿智者,在名誉与物欲之间,是懂得如何取舍的。清代著名清官张伯行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对待物质的态度直接关乎名节。所以,他又说:“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在终身名节与一时“实惠”之间,显然前者重要。一个人若是常被人在背后指着脊梁骨咒骂,即使混得再“成功”,其实也是失败的。如果社会风气以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为荣,是非不分,价值观颠倒,公平正义缺失,社会秩序便不堪设想。

      很多人喜欢使用“正能量”这个说法。史籍记载的众多廉官,便是“正能量”的代表。他们并不孤独,甚至是个庞大的群体。廉官们各有各的特点,其共同点就是都能受到后人的推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感到邪不压正,社会总是充满希望。

      与范质相反的是《续资治通鉴》第五卷另一则关于人物去世的记载: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建雄军节度使赵彦徽去世。“帝微时,兄事彦徽,及即位,擢领旄铖,宠顾甚厚。卒,赠侍中。继闻其专务聚敛,始薄其为人。”这几句话颇有意思。赵彦徽是北宋开国功臣,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骨干人物之一。赵匡胤还没有发达时,以兄长之礼对待赵彦徽。当了皇帝之后,提拔他掌了军权,很是宠幸。他去世后,追赠侍中之职。但接着听说赵彦徽在职时一门心思捞钱,宋太祖就开始看轻他的为人了。

      一个私心太重的人,地位再高,人格也高不起来。我想,赵彦徽捞到的钱,生前肯定是没花完的。如此,为这些身外之物坏了一世名声,这笔账,合算乎?或许有人说,这些钱还可以留给子孙用,值得。但“子孙自有子孙福”,谁又知道,钱财留多了,会不会反而坑了子孙?多少纨绔子弟,就是被父辈祖辈留下的丰厚财产害惨了。要是给他们留些谋生的能力,其结局又何至于如此。悠悠岁月,所谓的家业能传得了几代?看看那些年代久远的深宅大院,有多少没有转过几姓人家之手?而更多的楼宇庭院,则是早已废弃在荒野,后人根本无从考证。

      赵彦徽因为是宋太祖的哥们,搞腐败只是给自己造成了些许不良影响,后果还不算特别严重。如果是在法治社会,那就不仅仅是名声不好听的问题了。触犯法律,带来牢狱之灾,失去人身自由,还空做一回财物保管员,这是最直接的惩罚,最悲剧的下场。这样的人生,可谓一败涂地,满盘皆输。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范质更明智,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多余的物品根本不需要,不给自己留负累,只给后世留下一个好名声。

      (《杂文月刊》2025年第2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