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在进行英语阅读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个句子中的所有单词都认识,但就是读不懂。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以下三方面知识学习不足:一词多义、文化背景知识、语法知识。
一词多义
先来看一个句子:She was telling me about her exploits while travelling around Africa.这个句子里面没有生词,但你依然有可能读不懂。这就是所谓的一词多义问题。一词多义在英语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越是简单的单词越容易出现多义的情况。比如我们熟悉的run,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就有超过60个释义项,而这些不同的释义往往就是造成理解困难的主要原因。遇到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一定是查字典。
在上面这个句子中,如果我们把“exploit”理解为“剥削”的话,会感觉非常奇怪:她去非洲旅行和剥削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去查阅字典的话,会发现exploit还有这样的释义:a brave and exciting adventure that someone has had。因此,这里的exploit应该理解为“奇遇”,句子的意思是:她正和我讲述在非洲各地旅游时的奇遇。
“勿以词小而不为”,千万不要望文生义,多翻翻词典,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化背景知识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想理解文字表达的真实含义,还需要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但这并不是一件能轻松做到的事情,不少外刊和文学作品中都带有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会给我们理解内容造成困难。比如《经济学人》中有一篇讲欧洲经济政策的文章标题是“Down but not out”,应该如何理解呢?这里down和out不是“朝下”和“朝外”的意思,它们来自乔治·奥威尔的作品《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巴黎伦敦落魄记》),因此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理解为“穷困但不潦倒”。
想增强对各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只能靠日常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此外,可以去逛逛网上一些专业的语言类论坛。
语法知识问题
如果对连词、代词、句子结构等语法知识掌握不好,也很容易出现句子读不懂的情况。大家看一下这个长句:
John Dewey has said in all seriousness that the part played by custom in shaping the behaviour of the individual,as against any way in which he can affect traditional custom,is as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vocabulary of his mother tongue against those words of his own baby talk that are taken up into the vernacular of his family.
这个句子来自《新概念英语4》中的文章《Patterns of culture》,虽然这种长难句不常见,但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句中第一个that引导的是动词said的宾语从句,“as against...is as...against...”是一个固定结构,含义是“与……相比就如同……与……相比”,in which引导定语从句,修饰any way,最后的that引导baby talk的定语从句。整个句子的含义是:约翰·杜威曾经非常严肃地指出,风俗在形成个人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一个人对风俗的任何影响相比,就好像他本国语言的总词汇量和自己牙牙学语时他家庭所接纳的他的词汇量之比。这句话意在强调个体行为虽然能对社会整体的风俗产生影响,但社会整体风俗对于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大得多。
要读懂类似上面这种句子需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法基础,懂得分析句子成分,掌握常见的倒装搭配、多重否定等基本技巧。如果你对这些知识感到模糊,可以重温一下语法书。
(来源:《英语高效学习法:听说读写全攻略》魏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