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 文摘报 》( 2025年01月29日   01 版)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华夏儿女都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这个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古老文明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彰显了春节所蕴含的全球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价:“传统春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有密切关联。”

      谈起春节,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忆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民俗学家认为,春节不是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段。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其前后全国各地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过大年”的历史极为悠久,这点从春节的名称变化便足以见得。早在《尔雅·释天》中就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记述,正月初一在历史上也有元正、元日、元旦等称呼变化。虽然各个时期春节的名称不一,但“过大年”的习俗却传承下来,可谓不同在名,不在实。因而,当代人应以连续性、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春节。

      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现代的电子鞭炮和微信拜年,过年习俗在文化内涵上包罗万象,在实践形式上纷繁多样,在精神内核上始终不渝。其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集中体现了春节所寄托的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吃年饭、贴春联、穿新衣、挂灯笼、祭先祖、访亲友、逛庙会等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庆贺活动,是中国人体会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感、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理念的鲜活载体。

      在粮食安全方面,“春节”包含着粮食种植、加工、保存,以及年节食品备制的知识和实践,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不断强化着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优质教育方面,春节的相关习俗、知识、技能及传承方式为教育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教育与正规教育协作互补,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知,正是在长年累月的习俗实践中形成的;在性别平等方面,春节习俗中的性别平等观念越来越得以凸显,其作为一把尺子,印证着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在包容性经济发展方面,春节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成员的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就业提供了重要机会,所有社会成员都被鼓励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在春节习俗的实践中不断强化着礼敬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念,以低碳实践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和平与社会凝聚力方面,春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传达着“和合”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强化了社会内部的团结和谐,而且在国际交流中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随着春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社区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在世界许多地方,春节的庆祝活动如张贴春联、挂灯笼、舞龙舞狮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当地新民俗的一部分。今天,春节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同时不断吸收新元素。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保护和弘扬,我们得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互鉴增添强大的底气与动力,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为拥有如此优秀的文化传统而感到自豪。

      (《光明日报》1.18 朝戈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