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非遗技艺如何“传”下去“火”起来

    《 文摘报 》( 2025年01月22日   01 版)

      在前不久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社会事业服务局发布的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中,一家社火传习所榜上有名。社火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包括锣鼓、高跷、舞狮等表演,主要在春节期间、庙会活动中举行,一般规模宏大、热闹非凡。而如此深受群众喜爱的非遗民俗,由于缺乏资金来源、缺少传承人、组织难以为继、长期不年审等原因,被纳入社会组织异常名录,让众多社火爱好者唏嘘不已。

      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社火传承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2024年11月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西部地区)开班,百余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传承人纷纷点赞20年间非遗从近乎无人知晓到成为热词、许多项目发展很好的非遗保护成就。但同时也提及传承人“老龄化”“有学无继”、传承发展市场化依赖度高、晋升通道狭窄等问题。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赵爽英在对陕西民俗进行大量田野调查后发现,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手工类、演出类技艺,相对传承更清晰、完备,如汉中藤编、凤翔泥塑、东仓鼓乐等,而一些本就不宜走市场路线的非遗,则表现出了技艺传承困难,且容易发生断代风险。有关专家表示,目前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及相关职称评定,需要层层申报,且要求较高,这让本就单一的通道更显狭窄,而且往往传承人“老人还在,新人不补”,这也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导致一些非遗出现谱系断层危机,因此要不断拓宽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给他们多种选择,铺就更长、更宽的成长之路。

      (《工人日报》1.13 祝盼 毛浓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