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尘之后,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重?台胞刘德文有自己的答案——12公斤。
21年时间里,他背着300多位老兵的骨灰坛,从台湾飞向大陆,护送老兵魂归故里,走遍大陆20多个省份,摆渡重约3000公斤的乡愁。
“伯伯,跟紧我,我们出发回家了!”2025年伊始第3天,58岁的刘德文从高雄出发,飞往江苏南京,护送两位老兵的骨灰回家。两只12公斤重的骨灰坛,他一前一后背在身上。
1949年,大批军人入岛。在两岸隔绝对峙的数十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结婚、没有儿女,无法对远在大陆的父母尽孝,不能和亲人同享天伦之乐,一生苦涩。岁月流逝,岛内老兵凋零,逐渐被遗忘在社会角落。
刘德文把老兵们的故事装进了自己的人生里,倾尽所有,为他们寻亲,送他们回家。对刘德文心怀感念的人们称他为“灵魂摆渡人”。
“等我走了,能不能带我回家”
把骨灰坛放在包里,贴着胸口,背在身前,让长者先行,也让老兵们看清楚回家的路。只要条件允许,他甚至会为老人们的骨灰坛买下一个座位或床位,就像对待生者一样……送老兵回家,刘德文有自己的规矩。
“我护送的是老兵们的灵魂,不能把他们当行李一样对待。”他说。
作为在台湾屏东县高树乡长大的“本省人”,刘德文曾经并不了解“外省老兵”。直到1997年,他搬到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半屏山下的祥和里,树木葱郁,掩映着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民宅。这是一处大陆老兵聚居的“眷村”,最多时有4000多人,其中长期单身的有3000多人。1997年刘德文搬来时,这里还有1800多位大陆老兵,现在只剩十几位,最年轻的也已是97岁高龄。
刘德文儿女降生时,老兵们的帮忙、问候令他十分感动,也让他逐渐和老兵群体有了更多交流,后来更是经老兵们的推荐当上里长并连任多届。
“里长好!”早些年,老兵们身体尚健,在路上看见刘德文就和他打招呼。他们的口音南腔北调,刘德文听来却不觉得困难,在电话里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是哪一位。他常陪老兵们聊天,听他们细数儿时的记忆和家乡的样貌,深切感受到几十年骨肉分离带给他们的痛楚。
“我们这里的伯伯们多是海军退伍的,大多数在台湾没有结婚,一辈子独身。”刘德文说。
春节期间,老兵们会在院子里朝家乡的方向远眺,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清明节,老兵们买来供品,朝家乡的方向祭拜,想对已不在人间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幕幕场景,震撼着刘德文的心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道出了多少在台大陆老兵内心的哀痛。
这些老兵十几二十岁时离开故乡,跟着部队到了台湾,几十年和大陆家乡阻隔。1987年,众多思乡心切的大陆老兵走上台湾街头,掀起返乡探亲运动。10月,台当局宣布开放部分台胞回大陆探亲,两岸隔绝藩篱终被打破,老兵们才能回家看看,遗憾的是,很多人的父母都不在了。更有老兵因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无法踏上返乡路,临终前将“活已做游子,死拒做游魂”的遗愿相托。
2003年,一位湖南籍的文姓老兵把刘德文请到家里吃饭,打开了一直不舍得喝的高粱酒。
“我87岁了,可不可以在我死后,帮我把骨灰送回老家,葬在我父母坟边,让我跟他们团圆。我这一辈子,没给父母尽过孝,如果可以,起码以后在九泉之下,可以服侍他们。”说着说着,老人哭得像个孩子。
几个月后,老人离世,刘德文自费买机票,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出发前,他抱着骨灰坛说:“伯伯,终于要回家了,你跟紧我,回到家乡,落叶归根。”那趟旅程,他先从高雄飞香港,再转赴长沙,然后坐绿皮火车到常德,乘中巴到桃源县。后来,刘德文接到的请托越来越多。从最初护送朝夕相处的老兵,到后来寻找、护送素未谋面的老兵,他开启了长达21年为老兵摆渡灵魂的旅途,一次次背上沉重的骨灰坛,自费前往大陆各地,将漂泊的乡愁送回生命原点。
2024年,他护送47位老兵的骨灰回家,是数量最多的一年。往年一般一趟护送1位,这一年平均每趟送2位,有7趟送了3位。即便是护送3位,他依旧坚持把骨灰坛全部背在身上,两个肩膀各担1个在身前,身后再背1个。骨灰并没有多重,重的是骨灰坛。刘德文执意要用质量好的骨灰坛,在他看来,老兵们在世时颠沛流离,去世后应该得到安稳的归宿。
送老兵回家的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来到祥和里社区,走过“屏山新村”的牌楼,就到了刘德文的里长办公室,那是由集装箱改建的一个铁皮屋,简陋破旧。远远走来,就能看到屋子下面垫着的砖瓦,屋顶没有密封住,还留有缝隙。一块木板搭在门口,弥补了房屋和地面接触不平的问题。铁皮屋外墙上贴着六个大字:“存好心做好事”。这是刘德文特意花钱找人制作的。他说,这是自己在送老兵回家过程中学到的做人之本。
2016年盛夏,记者采访刘德文时,他位于顶楼的家里和铁皮屋办公室里没有装空调。2024年,再访刘德文,他的家里、办公室里依然没装空调。
“多节省一点,可以早点多送一些老兵回家。”他还把烟戒了,一双鞋子穿到开胶才换。
刘德文的祖辈、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族从福建迁居台湾已六代,从小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中国人看中血浓于水,讲究孝道善行”。送大陆老兵回家这件事,刘德文全家都参与了。父母曾资助他几十万元新台币,补贴旅费。父亲去世前一天还问刘德文:“你还有钱吗?够不够买机票?”
刘德文的妻子说,最初不理解丈夫,毕竟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刘德文常跑大陆,家里有需要时不能在她的身边。后来,她慢慢认识到这件事的意义。
生活节俭,刘德文唯独感觉亏欠儿女,“我和孩子讲,做这件事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里头是做人应该有的情”。
如今子女的想法也与他相同。儿子曾陪他到重庆护送骨灰,还跟人说“我爸爸很伟大”。女儿工作后为刘德文换了内存更大的新手机,好让爸爸记录更多寻找、护送老兵的影像资料。
现居祥和里的11位老兵,一半有家人,一半寡居到老,后者大多住院,在病床上依赖鼻饲管度过最后的时光。刘德文常去看老兵,有的老兵眼睛已睁不开,但听到刘德文的声音,仍会流泪。护工私下劝他少来,因为他探望之后,老人会在床上辗转反侧许久。“大概是老兵们想让我带他们回社区、回家。”刘德文说,“这些伯伯视我为儿子,我也把他们当作父亲。”
两岸一家亲,永远不能分隔
刘德文说,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同宗同源,同一个文化。春节,两岸同胞都要家庭团圆;清明节,两岸都要祭祖,扫墓上坟。这是文化上的传承,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
他希望,两岸亲人离散的悲剧不要重演,后代子孙不要再受动荡飘零的人生苦楚。
如今,刘德文在大陆有了许多“亲人”。他和老兵的大陆家属原本素昧平生,后来却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他去大陆送骨灰,如果顺路就会去看望“亲人”。
“我现在在大陆的‘亲人’可多了!一次去湖北,几家人抢着接待我。还有一次去山东,一位家属为了再见到我,在机场等了5个多小时。”说这话时,这位憨厚汉子的脸上写满幸福与感动。
一回高雄遭逢地震,刘德文一早就接到几十位大陆“亲人”的电话或是微信。“他们叫我伯伯、叔叔、舅舅或者大哥,问我家人都平安吧。真是一家人的感觉!”
“两岸有共同的血脉,永远不能分开!这是我为什么要坚持下去的原因。”刘德文说,在送徐州老兵回家过程中,他无意中找到了自家的族谱,还被父亲带到祖坟告慰来台先人。“两岸同根一家亲,我们不能忘本。”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为帮助众多大陆去台老兵完成落叶归根的愿望,2003年以来,刘德文先生不辞辛劳、奔走两岸。他做这些事,生动诠释了两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正是这样的亲情义举,抚慰了老兵的离乱之痛,让他们如愿魂归故里。
刘德文已为2025年排好了行程,有20多位老兵的骨灰正等着送回大陆。
送老兵回家,是一条艰辛漫长的旅途。刘德文说,只要老兵的亲属在寻亲,自己就会坚持走下去。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护送途中,刘德文不止一次听到这首《故乡的云》。每一次,他都会低下头,对着背在胸前的骨灰坛说:“伯伯,你的家乡在欢迎你回来。”
(《新华每日电讯》1.3 谈昦玄 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