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彩霞
雪峰山余脉天子山,有一条里仁大峡谷,幽深静谧,树木蓊郁,一条蜿蜒的溪水,自深谷欢腾而出。出谷口后流经渠渡庙旁,穿过晴岚桥,又一路向南,几经折转,沿途接纳了几条小溪,进入湖南武冈古城,成了护城河,再奔入资水。
青山赋灵秀,隶属武冈市水西门办事处的里仁大峡谷,风光旖旎,终日雾岚漂浮,洋溢着诗情画意。早在唐宋时期,这里的“渠渡晴岚”,就成为武冈十景之一。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今怀化)县尉时,就与武冈结下了不解情缘。曾作了两首有关武冈的脍炙人口的七绝,其中一首《送柴侍御往武冈》:“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与武冈有着深厚的情谊。他还题有十首武冈十景的诗,其中一首是《渠渡晴岚》:“盈盈晓气湿林函,谷转溪回窅蔚蓝。欲向渠流寻渡口,灵幢袅袅拂晴岚。”这是对“渠渡晴岚”的生动描绘。
两宋之交时期的著名诗人陈与义流落武冈时,也写过一首《渠渡晴岚》的诗:“胜地翩然景物饶,溪流清澈转山腰。岚光旦夕藏钟鼓,仿佛灵祠对小桥。”诗中所写的灵祠与小桥,指的也是渠渡庙与晴岚桥。
在一个初冬的午后,我又一次来到“渠渡晴岚”景区,感受这里山的秀美,水的绻缱,寻找古人的印迹。
时光历经千年,今天的“渠渡晴岚”,已成为美丽乡村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渠渡庙、晴岚桥,历经沧桑,依然存立于世,成了这名山佳水的有力见证者。
据《武冈州志》,渠渡庙,始建于天子山的茶马古道旁。因山洪时常暴发危及古庙,明初由当地道士将庙迁至于此,于是就与一箭之遥的晴岚桥,构成了“渠渡晴岚”。
渠渡庙坐西北朝东南,由槽门、戏楼、左右厢房、神主堂组成,总占地面积2180平方米。据几位闲坐在庙外的当地老人说,渠渡庙山门上,曾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渠渡晴岚”四个大字,字下雕刻有四个菩萨。庙内的八棵葱郁的古柏,棵棵需要好几个成年男子才能合围。只可惜,因历史原因,全被毁坏了。
和大部分地方的庙宇一样,渠渡庙也被政府改造成了小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才被重建。现在替换的只是“渠渡庙”三个中规中矩的墨写的楷书。走进庙门,在庙内的空坪上,两侧各种植了四棵柏树,树干不是很粗,枝叶却很苍翠。
渠渡庙中供奉的渠渡菩萨原是一名樵夫,因其孝心被玉帝赏识,被封为菩萨。
晴岚桥,据《武冈州志》,始建于南宋,前身为木桥。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当地陈、龙氏捐资改建,用糯米石灰浆粘青条石砌成单拱石桥。横跨渠水,东西走向,长一丈五尺多,面宽为一丈零,拱顶高近一丈。桥身两边用青条石做了护栏。并在桥头竖了一块石碑。碑文于康熙七年,由宝庆知府何璘撰写,上面有晴岚桥始建的简略介绍。只可惜,晴岚桥历经沧桑,桥头石碑不存,一起消失的还有桥身上的石条护栏,幸好桥身还保存完好,护栏后来也补上了。
而今,晴岚桥依然静卧在溪水上,它肩负的使命,已被不远处另一座石桥所取代。在我的眼前,桥身已完全被一丛丛灿黄的野菊花、九里光花,一束束抽穗扬花的芭茅草所掩盖。一起被掩盖的,还有桥头另一端,那条旧时马蹄声声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就是这条茶马古道,穿行着南来北往的商贾的身影。我越过桥头,拨开一丛丛山花与杂草,还能看到绕山而去的茶马古道上的石级。
希望来年,能再有机会来欣赏“渠渡晴岚”,那时,应还有更新奇的景色在等着我们。
(《湖南日报》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