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把概念变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人才,需要从实验室到市场惊险一跃的产业人才,让技术创新走向产业创新,让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而在这个过程中,当下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高校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现实需要的节奏。“教育与技术赛跑”,只有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很好匹配,才能让生产力跃升。
有个新概念叫“新领”,“新领”人才不仅要掌握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前沿专业知识,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对“新领”的评价更强调其综合能力而非仅看重学历。比起传统白领蓝领,“新领”更受欢迎。在培养产业人才方面,企业是产学研链条的主体,应该主动对接高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支持学生到企业实习。政府应更主动地把产业需求的现实动态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效对接,让“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轨道通畅,还应对接各种产业论坛、组织创业创新大赛、与高校签订适应本地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协议。这种地方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可以更好进行人才“产需”对接。
当前各地为推进产业发展出台了诸多人才政策,但如何发挥效用,避免政策资源浪费,还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应该从自身人才需求出发主动了解政府的人才政策,从商会、行业协会了解政策信息,安排专人经常上政府网站,掌握政策动态。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政策的宣贯,还必须克服人才政策多头制定、集成谬误,实现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从整体政府的理念出发,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自身职责,努力为营造招才引才工作出力出招,打造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人才政策链。
人才吸引主要靠政策,这是传统的思维定势。但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人才,还要看生活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因此,除了定制人才政策,环境和文化在吸引人才中也越来越重要。
(《文汇报》12.8 徐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