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创业史》是怎样写成的

    《 文摘报 》( 2024年12月21日   08 版)

        柳青在皇甫村家中。

        一

        写一部史诗性的三卷本或四卷本的长篇小说,是许多作家的梦想。追溯起来,柳青很可能在1951年访问苏联时就萌生了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这一年的10月22日至12月23日,柳青随中国作家访问团出访苏联。11月14日,代表团冒雪参观位于雅斯纳雅·波良纳的列夫·托尔斯泰故居。托尔斯泰居于乡间、与人民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对柳青颇有触动。柳青认识到,与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在共同环境中生活,对作家来说应该是最佳选择。    

        回国后不久,柳青就回到了家乡陕西,并安家于皇甫村。肖洛霍夫也是柳青崇敬的作家,肖氏的史诗性作品《静静的顿河》四部曲和写苏联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对柳青都深有影响。访苏期间,柳青执笔,与孙犁、康濯、马加联名给肖洛霍夫写过信。显然,访问苏联,对柳青启示和影响巨大。像托尔斯泰那样生活在故乡,像肖洛霍夫那样写史诗性作品,写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农业集体化生活,柳青心中已有初步构想。

        1952年5月,柳青回到家乡陕西,打算写一部反映即将开始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品。他最早的计划是,用4部体量的长篇小说来展开中国如何从旧时代走向新的时代,同时在新的时代的巨大改革与变迁中,写时代变化中人的行为和心理,又通过人的心理与行为来揭示时代的变化。为了熟悉生活和人物,他在其组织关系所在的中共中央西北局读文件,以了解新中国成立3年来西北的情况,又在西北局党校参加整党工作并做调研。同年9月至1953年3月5日,柳青曾短暂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分管互助合作工作。

        二

        在柳青到长安县任职并深入生活之时,波澜壮阔的农村合作化运动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开展,柳青把这个运动写入了《创业史》。中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从1949年10月起至1956年,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3个阶段。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也叫农业集体化。柳青动笔写《创业史》的时间是1954年春。《创业史》第一部写的是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的是试办初级社。1952年的年底,皇甫乡当时的互助合作运动还处在互助组的最初阶段。1954年的3月10日,柳青所生活的长安县王曲区(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才宣告成立,这是在《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人物王家斌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的,也是长安县第一批建立的第10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看到,柳青基本上是紧跟生活的脚步写作的。这样写的优势是作品能有比较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    

        在动笔写《创业史》第一部之前,柳青东奔西走,深入长安县各地合作化的先进村社,调查访问,分析研究,并以饱满的热情写了多篇报告特写。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收文8篇,除最后一篇是写苏联访问观感外,其余7篇都与农业合作化问题有关。

        要写一部长卷本的史诗性的作品,必须得有一个合适而且稳定的写作地点。

        1955年春天,柳青把家搬到皇甫村罗家湾的中宫寺。中宫寺是一座古旧的破寺,约建于清代,地处常宁宫东,位于神禾塬南畔半崖一个台地上,北靠神禾塬,南望是秦岭之终南山,下边滈河(《创业史》中的汤河)自东南方向流来,又自东向西流经皇甫村南,视野开阔。柳青把这个破寺略加修葺,便搬了进去。寺内一大一小并排两个庭院,柳青住在靠里边的院子里,有3间正房,用于写作。住下后,柳青在门前自题一副对联:门对终南志比高,宅旁滈河人竞勤。

        用长安人的话说,这是摆开阵势,要好好写《创业史》了。

        三

        柳青创作《创业史》始自1954年春天,时年38岁。那时他还住在常宁宫。写《创业史》的想法形成于1953年,最初的设想是写3部,后来变为4部。

        1955年春住皇甫村后,柳青在实践中探求把生活、学习和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途径,逐渐形成一套严谨的生活规律。“清晨,他一般都起得很早,起来后就到田间去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十点以后,吃过早点,他就关起大院的门,开始一天的写作和学习,直到下午二点。这段时间,人们一般是不去打扰他的。”

        柳青体验生活、了解人物的方式多种多样。逢王曲镇“三、六、九”集日,柳青都上集。他提着竹篮子,篮子里放着酱、醋、油瓶子等,戴着草帽,穿着跟老农民一模一样,走到皇甫什字,等上几个上集的老汉,然后一块边说边走。到了王曲镇南街供销社门前,他故意地挤着排队,并和排队的人交谈,问这问那。到了跟前又借故不买,重新跑到后面挤。有时还与一些人争执:“我在这里站着,你为啥要站到我前头?”他每逢上集都是用大半天时间,用意不是排队买东西,而是为了熟悉生活,观察群众的心理活动,倾听排队人群对组织互助组、建立农业社的议论。有时也买东西,买完后在王曲街道上和群众下棋,屁股下垫块砖头,戴着草帽。

        1959年4月,历时六年、四易其稿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稻地风波》在《延河》4月号开始连载。从8月号起,改题为《创业史》第一部,该期《延河》有一简短说明:“从本期起,柳青同志接受读者的意见,取消‘稻地风波’书名,仍叫‘创业史’第一部。”《延河》1959年11月号刚连载完《创业史》第一部,上海的《收获》杂志就于当年第六期刊发了修改稿的《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创业史》第一部单行本。

        《创业史》第一部完成后,1964年前柳青基本完成了第二部初稿。后来,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他以惊人的毅力修订再版了《创业史》第一部,改定出版了《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出版),在《延河》连载了下卷的前四章(1978年《延河》第2期连载第二部下卷第十四和十五章,第3期连载第十六和十七章)。

        (《光明日报》11.29 阮洁 邢小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