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一条带编码的鱼引发生态思考

    《 文摘报 》( 2024年12月21日   06 版)

        最近,一位浙江台州的朋友在垂钓中钓到一条带着编码的黑鲷鱼,当他把这条鱼放上社交媒体,引发了一场热议——这其实是一条科研机构增殖放流的鱼,而这种科学放流绝不等同于一些民众常做的“放生”。专家还提醒,不要特意去捕捞带编码的放流鱼,因为这会干扰科研数据,影响科研结果;也不要随意去做放生的事,因为在不明确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这样做,有可能是在杀生。

        在江河里钓到带标识的鱼其实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因为我国近些年来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鱼苗增殖放流活动,因此如今在野外生存的鱼中已有很多带标识的鱼。目前用于水生生物的标记技术已有许多种,既有较为简单的物理和化学标记技术,也有复杂的生物学和分子标记技术,也有荧光色素标记法、金属线码标记(CWT)法、PIT标记法、内锚标记法等几种常用技术。这些标识有些明眼可见,有些也可能是植入鱼体内的芯片,表面上并看不到。但只要通过相应的解码,就可从中读取到关于这条带标识的鱼的详细“户政信息”,包括它的品种、年龄以及它是何时从哪里放流,甚至它的父母是哪条鱼可能都能查到。

        比如这次被钓上来的这条黑鲷鱼,身上的标签写着“浙海研C50”,就说明它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增殖放流项目中的鱼;早前长江生态公益基金会组织的公益认捐活动中放归长江的中华鲟,身上也有打上认捐人的专属PIT码,这个编码通常是认捐人及家人的身份证号或者其他特别有纪念意义的编号,作为某一尾中华鲟的“电子身份证号”。这些标识通常都可与这些鱼相伴终生,一旦发现这种鱼,就要明白它们都是“有身份的鱼”,不要随意捕捞。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变,造成渔业资源逐渐衰退,生态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增殖放流只是一种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除了增殖放流,我国还在积极建造人工鱼礁、设立休渔期和禁渔区等,采取各种措施使海洋生态得到保护和恢复。

        科研人员通过合理科学地增殖放流,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野生鱼的生长情况、洄游路线等信息,还有助于恢复野外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比如一些濒危鱼类仅仅依靠自然生长是很难恢复野生种群数量的,这便需要通过科学增殖放流来帮助其恢复。通过分析一些正常回捕的带标识的放流鱼的数量等信息,还可以了解野生鱼的生活习性以及人类的渔业活动对野生鱼类的影响等。

        (《羊城晚报》12.13 江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