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内,体育爱好者正练习击球动作;单位体育设施上,有人利用闲暇锻炼身体;社区公共空间场地,早晚常有练习广场舞、拍手操、轮滑、平衡车等项目的锻炼者;小区空地,还有家长搬来简易篮球架和乒乓球桌,让孩子们投篮和挥拍。随处可见的体育健身场景,见证着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体育健身在持续升温。
面对旺盛的健身需求,供给侧的任务更为突显。增加体育场地供给,不妨多从街巷小型空地等兼容性强的城市空间抓起。例如对空地、闲地稍加改造,用石板或塑胶铺设成小型广场、健身步道,健步走同机动车争抢马路、广场舞同打篮球争抢球场之类的问题就能得到缓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同城市街角巷尾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体育设施和场地供给,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因此,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还是推进城市更新,不妨适度“留白”,允许将功能更为兼容的空地、平地、硬地利用起来。
(人民网 12.12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