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马成名:“寻宝”一甲子

    《 文摘报 》( 2024年12月14日   05 版)

        马成名

        比起“书法家”的头衔,马成名被圈内所熟知的身份是鉴定家、拍卖人。近些年知名度最高的曾巩唯一孤品《局事帖》和宋拓《淳化阁帖》最善本,都是由他在海外首次发现。85岁的他如今回忆那些鉴宝往事,依旧如数家珍。

        1961年,马成名从上海出版学校毕业。毕业后分配工作,发行专业的他被分配到朵云轩工作。“朵云轩所经营的各个项目都是和中国艺术品、文物有关系的。可是在这方面,我一无所知,完全是一张‘白纸’。”马成名说,“既来之,则安之。经过一段时间各个部门的工作了解以后,我发觉这里的工作很有趣,也很玄妙。比如在我看来差不多一样的两本碑帖,竟然有原拓、翻刻的分别,老师傅们甚至还能看出宋拓、明拓、清拓的分别。一张书画打开一看,他们就知道真假。”

        如此神奇的鉴定,引起马成名极大的好奇及求知欲。在碑帖部门,指派给马成名的师父是碑帖鉴定方面泰斗式人物尤士铮,但后者很快就退休了。“实际上,我跟的师父是在门市部一起工作的黄小玄。黄师傅从前是在城隍庙文庙摆摊卖碑帖的,文化水平不高,没读过多少书,但鉴别碑帖的眼光有过人之处,而且能写一手好魏碑书法。”

        工作后没多久,马成名和朵云轩收购处的一位青年庄澄璋结成了知交。后者向尤士铮学看碑帖,已有一本笔记,记录碑帖的考据等。“他把那本笔记借给我,让我背熟牢记。我还把那本笔记重新抄了一本。”

        南京东路422号的朵云轩,1959年开始营业时,店名用的还是“荣宝斋”,1960年改名朵云轩,同时把原来在古籍书店的碑帖部门,连人员和库存碑帖一起并入朵云轩。合并以后,碑帖库存大概有好几万张拓片,一捆一捆堆在仓库里,没人知道这里面有些什么碑帖,也没有人整理过。

        马成名回忆:“1963年,当时朵云轩门市部的领导想知道碑帖仓库究竟有些什么,于是把我从碑帖门市部调出来,和同事王壮弘两人整理这批碑帖拓片。我们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把几万张碑帖拓片都鉴赏了一遍,贴上标签,标上价钱。”这一年里,马成名和王壮弘一起工作,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鉴定碑帖的要素。这也是马成名对碑帖鉴定正式入门的开始。

        整理完碑帖拓片以后,接着整理仓库的碑帖拓本,马成名发现了一册宋拓《淳化阁帖》第九卷。它的发现,成为四十年后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购入四册《淳化阁帖》最善本的关键性依据。“当时定位是《淳化阁帖》的祖本,由我送往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和潘景郑、翁闿运等先生见了以后大喜,如获至宝,定为镇馆之宝。”马成名说。

        马成名1987年入职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中国书画部门直至2009年退休。经他手过眼、鉴定文物数十万件,凭借丰富的阅历、极强的悟性和记忆力,马成名从世界各地私家收藏中发现了数十件唐宋名迹、碑帖。

        寻宝一甲子,每一件文物从发现、收购到拍卖再到回归,背后可能是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利益变化。但他从不利用专业学识或职务之便,囤积居奇。“这是职业操守。每次看到国宝回归祖国的那一刻,是我最欣慰之时。”马成名说。

        马成名自小喜爱书法。1961年入职朵云轩,一方面从事鉴定工作,另一方面报名参加1962年上海市青年宫的书法班,先从班主任任政先生临习《史晨碑》,勤学苦练,打下良好基础。后在专业工作之余,间以书法题跋等,即把鉴定见解题在碑帖上,渐渐形成自己秀逸圆润兼具灵动的书法特色。

        他的书法和长达一个甲子的“寻宝”职业生涯有着强关联。他说:“我爱好书法,但不是书法家。在学习临摹书法时,尤其书写行笔总会小心谨慎、缓慢迟疑。这一体会深深印入脑中,在往后见到一些仿制书法作品有此迹象者即能辨认,受益匪浅。书法能帮我提高鉴定眼光,又陶冶性情,解忧去闷,自我欣赏,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上观新闻 12.10 李君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