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公德教育:助力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 文摘报 》( 2024年12月14日   02 版)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景象:一些孩子在海洋馆、博物馆、科技馆肆无忌惮地乱跑,在火车飞机上、影剧院、音乐厅大喊大叫,在公园、街道随手将塑料袋、包装纸丢在地上……如今,尊重孩子的天性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教育理念,然而,允许孩子释放天性应该有底线,这一底线就是社会公德。

        公德教育亟待关注

        所谓公德,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田宏杰认为,它是“社会公认的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社会公德的内容确定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大维度。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公德在维持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也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有公德心的孩子,在社会上会更受欢迎。然而,一方面,由于部分家长秉持发展自我的理念,鼓励孩子“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使孩子过度关注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不考虑他人感受,共情能力有限,忽视起码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更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孩子的成绩上。同时,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以说教为主,形式单调、内容相对枯燥,缺乏实践性和细节指导,对于培养孩子公德心的作用十分有限。

        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对孩子而言,遵守社会公德就是在各种具体情境中做符合社会规范的事。因此,家长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公德心。从孩子学说话起,家长就应该教他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谢谢”“对不起”;让孩子懂得基本的礼节,不随便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不轻易打断别人讲话,去别人家里不随意动人家的东西;无意中撞到别人要及时道歉,并关注自己是否给对方带来伤害;告诉孩子不能随意评价他人,这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按时赴约、信守诺言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规则,也是一个人诚信度的基本体现。平时,孩子和小朋友有约,家长应提醒他不能迟到,答应同伴的事一定要做到,要说话算数。这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很大帮助。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要逐步教会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和行为规范,比如爱护公共财物、爱护环境,买东西、坐车要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外放电子设备,不因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不乱丢垃圾等。在这方面,家长要注重现场教育,即在公共场合看到别人的行为,告诉孩子他们的哪些行为是应该提倡的,哪些行为是不能学习的。同时,家长的身教比言传更能影响孩子,比如,看到路边有被丢弃的饮料瓶时,家长可以主动捡起瓶子丢进垃圾箱,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久而久之,家长的示范就会起作用,遇到类似情况,孩子就能有样学样,主动去做。

        激发孩子践行公德行为的内在动机

        田宏杰表示,在培育孩子公德心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孩子践行社会公德的内在动机,不能让孩子觉得公德行为是迫于外在压力或为了获得他人称赞的举动。她建议家长在具体场景中让孩子明白公德行为的意义。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有符合公德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图书馆里保持安静,家长可以说“大家都安静看书,你也安静看书,这个感受真好”,这能让孩子明白这一行为的意义,激发孩子保持这一行为的内在动机;反之,如果孩子在图书馆里吵闹,家长可以说“你看周围的人都在安静看书,我们太大声会影响别人”,如此,孩子看到别人的处境和需求,会产生改变不当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的内在动机。当孩子能够在大人的提示下换位思考,认识到自己的良好行为会对公共秩序、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们会以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出现在公共场所。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救人之危、解人之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家长应让孩子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必要时给他人以帮助。当孩子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也能产生践行公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中国妇女报》11.25 陈若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