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晚快要入睡的时候,身体会猛地抖动一下,继而把自己吓醒。
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类似经历,输入相关关键词后,竟有超过1000万篇笔记。有人说这是因为在长个子,也有人称因为大脑在测试你是否还活着,更有人说这是猝死的“信号”。
对此,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朱晓蕾介绍,其实“睡觉时猛抖一下”的现象叫“临睡肌抽跃症”,也叫“入睡抽动”“睡眠惊跳”或“入睡前肌阵挛”。大约有7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入睡抽动,其中10%的人每天都会经历一次。
临睡肌抽跃症是一种无意识的肌肉颤搐,表现为刚入睡时身体猛然一抖,而且通常会伴随着一种跌落或踏空的感觉,或者类似触电一样的感受。这种偶尔的抖动,发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眼动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做梦时间。
有不少原因可能引起临睡肌抽跃症。比如白天过于兴奋或剧烈运动,摄入较多咖啡因或尼古丁等兴奋剂,尚未完全代谢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能在睡眠时唤醒大脑,就可能出现睡眠抽动症状。同时,一些人可能是由于过度焦虑或者疲惫,大脑缺乏休息,控制睡眠和觉醒的两套系统容易失衡,导致睡眠抽动症状。此外,钙是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最喜欢的物质,缺钙时,神经和肌肉也容易异常放电或抽搐。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入睡抽动发生频率太高,伴随头晕、头痛等症状,可能是大脑损伤造成的,此时需要及时就医。临睡肌抽跃症也需要与其他疾病相区分。例如癫痫,其不仅可以在入睡的时候发作,也可以在白天清醒状态时发生,除了肌肉抽搐,癫痫还会引起意识丧失等症状。如果夜晚入睡或者休息时双腿不安地抽动,有时还伴有疼痛、麻木感,难受得不知道把腿放在哪儿好,只有下床活动活动才能缓解,则需要警惕不宁腿综合征。焦虑状态也会表现为全身不适,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疼痛、蚁行感,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
想要预防临睡肌抽跃症,需要保持规律睡眠,每天保证6到10小时睡眠,睡前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睡觉时选择正确的睡姿,避免趴着睡、蜷着睡或者压迫身体等不良的睡姿。睡前不要喝含兴奋神经物质的饮料。睡前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睡前半小时进行适度的拉伸,可使肌肉得到放松。日常可调整膳食结构,多吃钙含量高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坚果等,同时戒烟限酒、做菜少放盐等。
“绝大多数的入睡抽动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就像打嗝、眼皮跳时出现的肌肉抽动一样正常。”朱晓蕾表示,这种抖动一般不会影响睡眠,相反可能让你的睡眠更深沉,和猝死更没关系。但如果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入睡抽动,需要及时去医院排查是否有潜在疾病。
(《扬子晚报》11.6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