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金
繁华闹市的每个交叉路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一个T字型小路口东北角一隅,常年摆设着一家修车摊。摊位不大,偌大的铁制工具箱立在墙根处,箱门如常敞开着,老虎钳、螺丝刀、铁锤子、扭力扳手、车锁、内胎、外轮等工具和备件零乱地堆着,尽收眼底。主人是位六旬老人,中等身材,穿一身油渍斑斑的黑色衣裳,黑色鸭舌帽檐下黝黑的脸膛,布满了道道皱纹。
老人来自偏远西部的山区,三十多年前,他来城闯荡,修车成了安身立命之技。后来电动车兴起,他照样手到擒来。
T字型路口是主干道和背街的交汇处,背街内幼儿园、中小学校兼有,生意门市林立,人流看似涌动着,其实顾客相对固定。
学生家长来送学,谁想链条断了,着急去上班,老人先急后缓,三下五除二完成“续筋接骨”,车子像只小鸟飞走了;正值饭点时,饭菜未扒拉几口,一辆自行车扎了胎,顾客不能怠慢,老人撂下饭盒,撸起袖子开始堵洞封口;天已晚正要收摊,有人的电车前叉子折了,这个节骨眼怎好拒人千里之外,挑灯夜战吧;上下学期间,人潮包围了摊位。
有一次,我的电动车前胎空瘪了,我前观后查未发现尖锐物,推至车摊,老人闻讯撂倒电车,支起前轮,蒲扇大的右手握住胎身,左手缓缓旋转,中途蓦地停止,揪出了罪魁祸首。原来是根大头针般粗细的无头钉子,半寸多长,齐根没入胎中。
轮胎补好,我想换掉后侧踏板。塑料合成的踏板,在外力撞击下螺丝带套壳脱离整体再也无法固定。老人托起踏板在上面钻了两个小孔,又穿丝而过,然后绑固在车架上。原本废弃的物件修复如初,不似想象那般丑陋,而且费用低廉——两元钱。
老人淳厚善良,维修价钱实惠,充下气、拧下螺丝,更换小零件等,他都不收钱。他挣得“谢谢”比钱还多。
时过境迁,路口风景不断流转,唯独街角修车摊的风景一成不变。老师傅像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一个有需要的人,也照耀着小小的T型路口。
(《燕赵都市报》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