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让牧区的孩子“看得更远”

    《 文摘报 》( 2024年11月02日   05 版)

        宋玉刚

        从最开始在拉萨采购画册杂志背回学校,到架起日多乡唯一一台联网电脑,再到建成有48台高配置一体机的崭新电脑教室——在教师宋玉刚的努力下,这个海拔4300多米的偏远乡,与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这些年,我就想把他们举高些,让高原牧区的孩子,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宋玉刚说。

        “我的父母都是河南人。20世纪50年代,父亲作为解放军战士,一边打仗一边修路,参与了川藏公路建设和解放西藏。后来父亲服从组织安排,留下建设西藏,我们家就彻底扎根拉萨了。”1997年,宋玉刚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

        这届学生很特殊,适逢拉萨加强基层教育,于是许多报考其他院校的高分考生被“划”到了师范专业,毕业后也全部被分配到了基层乡镇。“我从小成长在城里,从来没离开过父母身边,日多乡的条件艰苦是肯定的,我心里不可能没有动摇。”一时间,宋玉刚心里泛起很多往事。他想到母亲常念叨,当初父亲是怎么进西藏的,枪林弹雨里吃了多少苦;他想起小时候偶然看到,父亲身上因为战争留下的伤疤;想起父亲服从组织安排,留下来建设西藏的决定……犹豫许久,宋玉刚跟父亲说:“你当兵时可以做到,我现在也应该做到;我虽然比不上你,但我愿意服从组织安排。”

        于是,22岁的宋玉刚提着大包小包,一路颠簸,来到日多乡中心小学报到,成为这所小学里第一位汉族教师。

        第一堂课,宋玉刚走进教室,“不大的教室里挤着50多个学生,热气腾腾的”。因为大多数孩子此前没有见过汉族老师,好奇又羞涩的眼神齐刷刷投向讲台,让这位年轻教师有些不好意思。“我深吸一口气,说:请打开课本。他们在下面跟着念:请打开课本。但没有一个学生打开课本——原来他们听不懂我说什么。”于是,宋玉刚的教学生涯就在“你画我猜”中开始了。

        每晚七点,宋玉刚都准时组织孩子们收看《新闻联播》,虽然听不太懂,但是动态的画面,丰富的内容,依然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节目结束,宋玉刚又把频道转到藏语版《新闻联播》重播,趁热打铁再看一遍,双语比照着收看,看不懂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孩子们收获的知识,是过去看书本看不来的。”

        看电视时,宋玉刚站在教室门口,孩子们盯着教室一角的小屏幕,他就盯着孩子们专注的面孔,“那一刻,我感到之前郁积在我头顶的那面墙,被悄悄突破了。”凭着这根“线”,宋玉刚还把各地新闻和农牧资料打印出来,供给乡里的群众们使用。很快,学校成为日多乡向外面世界张望的一扇窗口。宋玉刚的“远程教育试点”在县里出了名。2005年,在江苏省援建资金的支持下,宋玉刚又向县里申请了一个专门的电脑教室和18台电脑。

        “我把一些精品公开课、纪录片、动画片放在局域网里,每堂计算机课,三个学生一台电脑轮流操作。我在讲台上往下看,一张张小脸认真极了,一瞬间我有感觉,他们真的走出了高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投入,日多乡中心小学的软硬件都在飞速提升。今年9月27日,宋玉刚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我用了半生力气,想让高原牧区的孩子们走出去,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想起当初刚来到日多乡的日子,宋玉刚觉得恍如隔世,感叹道:“时代托举的力量,是更伟大的力量。”

        (《新华每日电讯》10.24 陈琰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