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胳膊上的一道道刀伤划痕,林晓(化名)怔住了。经过沟通,林晓得知孩子并没有遭受校园霸凌,身上的伤是自己造成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这样虐待自己。”林晓一家的情况并非个例。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科的副主任李馨介绍,孩子的这类行为,临床中被称为非自杀性自残行为(NSSI)。
以可感知的疼痛对抗内心煎熬
所谓非自杀性自残行为,是指个体频繁采取不以自杀为目的却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常见于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以及其他情绪障碍患者中的现象。
“在我的门诊患者中,非自杀性自残行为的患者,大概占焦虑抑郁以及其他情绪障碍患者的40%到60%。”李馨介绍,“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自残行为是切割皮肤,如划伤手臂、大腿,以及灼烧烫伤、针刺、揪头发、吞食异物等,还有部分孩子会撞头或扇自己耳光。”
看着孩子身上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家长不免心生疑问,孩子划伤自己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吗?李馨表示,自残过程中,孩子肯定能够感受到疼痛,但多半是希望以一种相对较轻的痛苦,缓解另一种更深的痛苦。
在门诊中,李馨经常听到孩子这样讲:“我知道这种行为不好,但是我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只有当我划伤自己时,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还有的孩子表示:“我每天都过得焦躁不安,只有通过身体上的这种疼痛,才能暂时平复自己的心情,让注意力专注一点。”
如何进行辨别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是被周围的人或影视剧带坏了;还有家长觉得,孩子这样做,是想寻求刺激或者博得父母关注。那么,如何判断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博关注,还是为了对抗内心的煎熬?李馨给出如下两个鉴别方法。
首先是目的不同。以寻求刺激或关注为目的的孩子,不会反复出现自伤行为;而NSSI的孩子,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痛苦,会反复伤害自己。
第二是表现不同。追求刺激的孩子,会觉得很“酷”,比如有的男孩烫伤自己后,会时不时炫耀展示一下;而NSSI的孩子,往往会遮遮掩掩,不愿让家长或其他人发现自己的伤疤。
李馨建议,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后,如果是比较轻微的自伤,家长可以及时与孩子沟通,疏导孩子的情绪。如果发现自伤状况比较严重,并伴随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建议尽早带孩子到精神专科医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齐鲁晚报》10.8 刘通 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