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摆渡十六年

    《 文摘报 》( 2024年10月12日   03 版)

        ■杨兴杰

        那天回家,我是在嘉陵江大桥上遇到老徐的。他靠在护栏边缩着脖子,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上游的江水。正值寒冬腊月,老徐夹杂着银丝的头发在萧瑟的风中胡乱地摆动。

        我不禁问道:“屋里暖和,咋待在这?”

        “十六年前,我就在那里撑船。”老徐掏出藏在袖管里的手,指向上游。

        循着老徐手指的方向望去,近百米宽的嘉陵江横插在两条公路中间——那里是毛坝子渡口。是的,他曾经在那里摆渡整整十六年。

        老徐所在的山村和集镇隔江相望,毛坝子渡口是连接两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每年春节前后,过往渡口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的村民络绎不绝。若不走渡口,行人最近也要绕行十余公里,而小车则要绕到上游邻镇,行三四十公里的通村公路才能过江。

        十六年前的老徐原本同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年初背着行囊外出务工,年底回来和家人团聚。尽管外出劳作可以换来比较可观的收入,但聚少离多,让他照顾不了家庭,于是老徐毅然决定回家务农,方便照顾一家老小。同年腊月的一天下午,老徐所在的村子突然通知大家晚上七点到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决定承包渡船的有关事宜。

        会议从晚上七点一直开到凌晨一点,始终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份苦差事。老徐终于坐不住了,三十出头的他站了出来,决定承包渡船。

        晚上老徐回到家里,妻子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又问谁把这个苦差事给揽去了?他只说:“睡吧,时间不早了,明天再说。”其实那一晚,老徐辗转难眠,他不知道能不能把这个事情给干好。

        早上六点,天刚蒙蒙亮,他就起了床。熟睡中的妻子被他吵醒了,问他起这么早干吗去?他告诉妻子要去渡口撑船。妻子这才恍然大悟,心里很不是滋味:“不是说好的回来陪我们过日子,这倒好,又摊上这么个苦差事。”但抱怨归抱怨,妻子阻止不了老徐的决定。就这样,他走上职业摆渡人生涯。

        “世上营生三行苦,乘船打铁磨豆腐。”嘉陵江流过秦岭之南,然而冬日里,那刺骨的寒风依旧如刀割般。至汛期,江水更是波涛翻滚,汹涌澎湃。刚接手渡船没几天,妻子在给老徐送午饭时,就发现他的手都冻裂了。老徐的女儿那时刚上高中,一个多月回来一次,在家也很难见到父亲。于是妻子不止一次劝老徐:“要不别撑船了,让别人来吧,我们回家多喂几头猪,再种点核桃树,一样能过日子。”

        老徐却告诉妻子:“我也算是个大男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能收回来吗?我要是不干,眼下又有谁来干呢?”

        老徐摆渡,大人收一元,小孩不收钱。不仅如此,他还把本组二百多人的渡船费全免了,乡里乡亲办酒席过事情他一概免费。作为同乡的我曾有机会同他一起撑船,那时才感知这看似轻松之事,实则费力至极,不仅手臂酸痛,脚下也须小心,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水中。像老徐这样一天要拉几十上百个来回,我不免对他免单的做法提出质疑。老徐却笑着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我以前干工地的,我知道钱不好挣,老乡挣钱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

        老徐就是如此善良。好在有如此善良的老徐,小女孩瑄瑄才得以幸免于难。

        有一年秋天,老徐像往常一样正在摆渡,突然听到渡口下游五百多米处的南岸边有小孩的哭声,再仔细一看,江中隐约有一物体忽沉忽浮。老徐预感不妙,赶紧加快了摆渡速度。船一靠岸,老徐踩着江边乱石一路狂奔到哭泣的一个男孩身边。见有人来,男孩指着下游的江面,哭着说:“妹妹落河里了!”

        老徐顾不上喘息,立即沿江岸狂追四百多米,果然看见有一个小孩在江中漂浮。来不及脱衣服,老徐便奋力跃入冰冷的江中,经过近十分钟的努力,终于将落水的小女孩救上了岸。

        附近群众闻讯赶来,帮着老徐一起迅速将处于昏迷状态的小女孩送到镇卫生院急救。因抢救及时,小女孩很快苏醒过来。此时的老徐却已悄悄地从医院出来,又回到了渡船上。

        事后,被救女孩瑄瑄的父母给老徐送去四千元现金,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老徐婉言谢绝了,无论怎样劝说都硬是不收。后来老徐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誉为“最美船长”“嘉陵江边最美摆渡人”“舍己救人真英雄”。面对种种荣誉,老徐很淡然,他说:“谁见了落水儿童都会奋不顾身地去救,我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遇见了都会去做的事情。对于撑船,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或者等架好一座嘉陵江大桥,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直到去年六月,嘉陵江大桥终于通车。竣工仪式上,我特意去看老徐——这个即将失业的摆渡人。我竟从未见过他如此高兴,所有的掌声和呼喊声中,属他的最响。他满是皱纹的黝黑脸上洋溢着幸福,激动地向我们欢呼:“太好了!现在大家过桥多方便,再不怕涨水了!”

        老徐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家种天麻、养猪。女儿已成婚。他们两口子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嘉陵江摆渡人自此成了历史,但每每看到那座嘉陵江大桥时,两岸总有人会想到曾经的那位摆渡人。

        (《羊城晚报》9.30)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