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要把病人的事情放在心上”

    《 文摘报 》( 2024年10月12日   05 版)

        王学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是我国活体肝脏移植的开拓者,肝癌现代介入治疗的先行者,肝癌新辅助靶免治疗的首倡者。他说,手术刀上的每个首次,都像是在“走钢丝”,尤其是活体肝移植,手里一把刀,连着两条命,“活体肝移植是在健康人身上取部分肝脏,移植给肝病患者,既要保证供体安全,又要争取受体病人手术成功。”

        1983年,王学浩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国家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院世界肝移植中心深造,师从“世界肝移植之父”斯塔兹尔教授。两年学习结束,临别之时,斯塔兹尔教授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你能成为中国的斯塔兹尔。”

        学成回国的十年里,由于很多人对器官移植不了解,王学浩一直没有机会开展肝脏移植手术。1995年1月,一位肝癌晚期的患者在了解肝脏移植手术后,同意手术。手术台上,王学浩和同事站了大概17个小时,成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

        手术完成体力耗尽,王学浩和同事拿了毯子,席地而睡,那天正是腊月初五。如今,他已经想不起来那一晚睡在水泥地上冷不冷,只记得,那个清晨,自己是一溜儿小跑着去看病人的。病人苏醒,只是第一步。肝移植的凶险在于,病人还要在重症监护室里熬过好几个关口。那些日子,王学浩和团队就住在离医院最近的一家旅馆,随时准备抢救。

        医院走廊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张300多人的合影,他们都曾在这里成功接受肝移植手术。2016年,他们从各地赶来,想再握一把从死亡线上拉回自己的那双手。有位年过七旬的患者,在术后30年专门来到医院,请王学浩吃了一块他的“生日”蛋糕。

        在做移植手术的近30年时间里,王学浩率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1986年,他提出的以碘化油为载体的介入治疗,至今仍然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王学浩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以125I碘化油+化疗药物,集局部内放射治疗、化疗、栓塞治疗三位一体,治疗中期肝癌,这种疗法每年让几十万人受益。“中国是肝癌碘化油造影介入治疗的先行者,这是一个创新。”王学浩反复跟学生强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能只做开刀匠,要力争做一位研究型的临床医生。要把病人的事情放在心上,这是最基本的。”

        随后几年,王学浩让团队里的年轻人轮流主刀。每一次,他都换好手术服,洗好双手,站在手术室里,随时指导,也准备随时上场。如今,王学浩所在医院中,已经有十几个医生能够单独做肝移植手术。“培养人才,这个学科的建设才能搞上去。”王学浩说。

        就在一个多月前,王学浩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TTT》上发表文章《肿瘤转移的机制洞察与治疗干预》。不断思考、不断找寻攻克疾病的办法,就是王学浩一生所求。他说,“减少病人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就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

        办公室里,书柜和茶几下面,奖牌、奖杯占了一多半空间,王学浩没算过自己得了多少奖,也没数过开创了多少个行业第一,但他记得很多病人的个人情况,谁手术后又生了孩子,谁家孩子考学。谁家有了高兴的事,都要和他分享。王学浩从不提退休,也不记年龄,在他心里,年龄不该是医生救人的羁绊。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会一直干下去。

        (央广网 10.4 冯会玲 景明 钱成 李秋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