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进入大学,通识课应该怎么选

    《 文摘报 》( 2024年10月12日   02 版)

        进入新学期,关于通识课的讨论又在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群体里热了起来。多位专家认为,通识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其目的不仅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更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

        目前,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采用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教育模式,把通识教育作为学生大类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二是将通识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设置相应通识学分,开设足量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修读要求,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三是依托实体制书院,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那么,面对各种各样的通识课,学生究竟该如何选?

        “学生们首先要对本科教育乃至通识教育建立清晰认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马佳妮说,“只有如此,才能不局限于本专业,抱着开放的心态,跨越学科边界,掌握广博知识,自如地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学习。”

        “每个学校、每个学院甚至每个专业,对于通识课的学分设置和模块要求可能都不一样。在选课之前,学生需仔细了解这些具体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选课不慌’。同时,学生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大一至大四每学期所选模块和课程门数。”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说。

        兴趣特长,是专家提到的关键词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武建鑫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底层逻辑和内在驱动力,根据兴趣选择课程有利于提升学习质量,塑造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之路。王晓骊也建议,学生一方面要“选我所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也要“选我所需”,充分利用广博的通识课程体系,选择自己急需提升的内容,补足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方面的短板。

        “要关注通识教育的长远意义。”马佳妮鼓励学生们改变以绩点为导向的保守选课策略,敢于挑战那些难度较高、评分较严格的课程。

        “通识课范围较广,学生需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毫无章法地散点式选择课程,而应综合兴趣、志向、专业等因素,选择具有紧密联系的课程群,如此才可能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知识体系。”武建鑫提醒,“选修通识课程不是越多越好。学生要多读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著作、多参与实践活动,以强化整体性的深度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目前通识课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王晓骊表示,教师不能将通识课视为专业课的“低配版”甚至“娱乐版”。“开好通识课,关键是要在掌握学科前沿、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走向乐之。”

        (《光明日报》9.3 晋浩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