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 文摘报 》( 2024年09月28日   05 版)

        段文杰

        作为学者的段文杰,与敦煌石窟结下了长达65年的不解之缘。在敦煌壁画临摹和敦煌艺术研究方面成就突出,“是敦煌艺术研究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敦煌艺术导师”“敦煌学研究的领军学者”。可以说,没有段文杰坚忍不拔的开拓,就没有敦煌研究院的今天。

        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

        1945年7月,段文杰从国立艺专一毕业,就准备奔赴敦煌。到了绵阳后,他想先回家看看,恰巧有一辆货车要去剑阁,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直接坐此便车前往。断断续续走了好多天,8月中旬才到兰州。到兰州不久,抗战胜利,“我当时正准备去敦煌,忽听传言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已撤销,现有人员都要离开那里”。不久,常书鸿一家也到了兰州,段文杰向常书鸿表达了去敦煌的愿望。常书鸿对段文杰说,现在有人要撤销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我这次就是要到教育部落实一下……你不如在兰州等消息,等我回来再一起到敦煌去。

        段文杰在兰州一边干零活一边等待。一年后,他等来了敦煌艺术研究所还要继续办的消息,常书鸿也从重庆返回,他们一起从兰州向敦煌出发,于1946年中秋前夕到达莫高窟。到达敦煌莫高窟后,段文杰迫不及待地钻进洞窟。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古代壁画原作,一口气看了几十个洞窟,受到极大震动。他说:“我真好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饱餐了一顿。”受到敦煌艺术的强烈感召,段文杰决心在莫高窟长期坚守下去。

        “临摹学”的开创者

        加入敦煌艺术研究所以后,所长常书鸿指派段文杰担任考古组代组长,“主要负责临摹和石窟编号、内容调查、石窟测量等工作”。他对参加临摹的同事说,临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壁画和彩塑,“有损于壁画原作的临摹方法,我们必须改变。如用透明纸蒙在洞窟原作上进行临摹的所谓‘印稿法’,人的手和笔隔着一层薄薄的纸在壁画原作上按来按去,划来划去,必然对壁画造成伤害。这种‘印稿法’绝对不能再使用,只能用写生的办法进行临摹……对临摹的作品一定要注意忠于原作,不能用现代人的造型观点和审美观念去随意改动古代壁画上的原貌。我们的临本是要给人看的,要让人家看到真实的敦煌壁画是什么样子。”

        从1946年至1957年的十余年,是段文杰壁画临摹的黄金时期。他主要的临摹作品如莫高窟第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第158窟的“各国王子举哀图”、第217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榆林窟第25窟的“观无量寿经变”等,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尤其是“都督夫人礼佛图”,采用了复原临摹的方法,成为“临本中的典范之作”,代表了敦煌壁画临摹的最高水平。

        段文杰临摹壁画的原则是:一要对得起古人,二要对得起观众。其目的是准确地反映古代匠师的艺术成就,让现代观众感受到传统的精彩。有人曾经问他:“你临摹得最多,速度又快,有什么诀窍?”他回答道:“哪来的什么窍门,只不过是要多花些精力和时间去研究琢磨而已。对一幅要临摹的画,首先要把他的主题内容搞明白,还要把握好此画的构图全局。对画面风格的时代特征要做到心中有数,线描运笔要沉稳有力,一气呵成。色彩晕染要丰润雅致,注意层次变化。人物神态的刻画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身姿动态变化。把握了这些重要的关节点,就容易画好了。”这既是段文杰能够成为一代临摹大师的诀窍,也是所有人干好本职工作、成为某一方面专家的不二法门。

        为夺回敦煌学中心而奋斗

        1981年4月8日至5月23日,日本著名敦煌学家藤枝晃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作了《敦煌学导论》的专题讲座。在赴敦煌参观路过兰州时,他于1981年5月26日在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作了《现阶段敦煌学》的学术演讲。演讲中,他讲到:我的朋友吴廷璆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因为藤枝晃是用日文演讲,所讲内容也基本上是对日本敦煌学研究情况的介绍,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虽然这是一个误传,但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学界决心改变我国敦煌学研究的落后状态。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负责人的段文杰,当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推动敦煌学研究工作向前发展。1982年6月30日,段文杰给教育部写信,商谈敦煌学会的筹备工作:“对于成立敦煌学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把敦煌学的研究搞起来,以改变‘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不光彩的局面,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上,段文杰说:“我们坚信……经过不太长的时间,一定会豪迈地向世界宣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中心也在中国;我们中华各族儿女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和继承者。”

        1984年,甘肃省委决定,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任院长。短短几年时间,在老一代敦煌学家带领下,中青年学者共同努力,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就取得了巨大成绩,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和好评。

        1987年9月,“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段文杰自豪地说,“过去八十年的敦煌学研究,徘徊在欧亚之间,曾举行多次学术讨论会,发表了许多论文”,“今天我国敦煌学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特别是今年的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这意味着八十年前出走的敦煌学已经回归故里”。

        现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果没有中国学者参与,其权威性肯定会打折扣。我们完全可以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也在中国。

        (《光明日报》9.23 刘进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