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古代诗歌中的荆轲形象特征

    《 文摘报 》( 2024年09月25日   06 版)

        具有儒侠精神的义士。儒侠精神是儒文化与侠文化相结合后形成的产物,指的是既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讲求社会责任感与国家大义,又具有侠者风范,轻死重诺,急人之难的品格特色。荆轲形象在诗歌领域往往体现出这两点的融合。一方面,他的刺秦是为救燕国,清代梁佩兰《易水行》中“易水悲歌动天地,荆卿入秦为燕使”,点明荆轲为燕刺秦的事实。另一方面,他是为了履行与太子丹的诺言,即为知己者刺秦。这首诗后文提到“一死可以报太子”,亦将荆轲的刺杀行动归结为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心态。他既讲求国家大义,也追求君子义气,因此可以称得上一名“义士”。有关荆轲的诗歌中,“义士”一词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如清代梅尧臣在《送正仲都官知睦州》中写道:“古来易水上,义士有荆轲”。

        敢于挺身而出的勇士。“勇”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刺杀秦王后全身而退,这种行为在当时不可能成功,荆轲自己也未尝不知,但他仍然潇洒作别,将生死置之度外。因此后世当社会矛盾突出且难以缓和时,各朝的文人通过赞赏荆轲身上“勇”的精神,希望当代能出现像荆轲这样的勇士改变黑暗现实。如清代刘震《易水歌》:“血随易水流不止,荆高至今犹未死。君不见鲍鱼之臭不可闻,戍卒一叫骊山焚。”

        行动欠缺考虑的狂士。据史料看来,荆轲刺秦的行为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暴露出他欠缺考虑、对自身能力自视过高的不足。此外,后人猜测刺秦失败的原因或许是荆轲的剑术并不十分高明。清代冯廷櫆也曾写诗:“南来曾过邯郸道,试问人知剑术无?”荆轲形象也在批判与质疑中越发真实鲜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

        (《黄山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方子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