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胡椒的传奇往事

    《 文摘报 》( 2024年09月25日   05 版)

        《酉阳杂俎》记载:“胡椒,出摩伽陁国,……今作胡盘肉食,皆用之。”摩伽陁国即摩揭陀国,极盛时期统治过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酉阳杂俎》这句话是说,胡椒来自印度,当唐朝人烹饪胡人风味的肉食时,都用胡椒调味。

        古代交通落后,运输成本高昂,进口物品的价格自然比本土物品贵得多。然而,现存文献并没有明确记载胡椒在唐朝的实际价格,只有《新唐书·元载传》收录了一段故事:唐代宗时期,宰相元载贪污受贿,生活奢靡,被人告发,家产抄没。元载有哪些家产呢?“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长安城中两所府邸,宽广高大,为当时之冠。“膏腴别墅,疆畛相望,且数十区。”郊外还有几十套带着肥沃田地的别墅。“名姝异伎,虽禁中不逮。”一群姬妾歌伎,比宫里的嫔妃还要漂亮。“钟乳五百两,……胡椒至八百石。”仓库里放着五百两钟乳石、八百石胡椒。唐朝盛行道教,朝野上下炼丹成风,钟乳石大概是元载炼丹用的。八百石胡椒是多少呢?按唐朝标准容器,一石有六十公升,八百石即四万八千公升。晒干的胡椒每公升重达一斤多,八百石胡椒大约有六万斤。

        《新唐书》罗列元载家产,将八百石胡椒与两所府邸、几十套别墅和一群姬妾歌伎并列,就是为了说明元载的贪污腐败有多么严重,同时也能说明胡椒在当时必然是贵重商品,否则元载没必要在家里藏下那么多。

        现存唐朝文献里没有胡椒价格,明朝文献里却有非常清晰的价格记录。《明会典》第一百七十九卷有一篇《计赃时估》,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各种物品制定的官方估价标准,其中胡椒每斤估价八贯,鸡每只估价一贯,野鸡每只估价三贯,成年黄牛每头估价二百五十贯,黄金每两估值四百贯。按这套估价标准来换算,明朝一斤胡椒能换八只鸡,或者换两三只野鸡,而三十斤胡椒就能换一头成年黄牛,一两黄金只能买五十斤胡椒。跟今天相比,明朝的胡椒明显贵得离谱。

        《金瓶梅》第十六回,李瓶儿爱上西门庆,不仅想嫁到西门家,而且愿意倒贴。李瓶儿指着床后一口大箱子,对西门庆说:“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凑着你盖房子使。”西门庆也不客气,将那些沉香、白蜡、水银、胡椒之类的东西都卖了,“共卖了三百八十两银子。”沉香、白蜡、水银、胡椒,它们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在当时都比较贵,二是都可以保值,三是都容易贮藏。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丝绸、瓷器、漆器从合法渠道出口到海外,铜钱、金银从非法渠道走私到海外,换来胡椒以及其他贵重香料,在大宋境内出售,可以获取暴利。因为能获取暴利,所以宋朝长期将胡椒作为专卖品,海商运来胡椒,只能由官方专营,严禁走私。

        从常理推想,宋朝进口的胡椒应该多于唐朝,元朝进口的胡椒应该多于宋朝,明朝初年进口的胡椒又多于元朝。胡椒越多,价格也就越低,所以明朝的胡椒市价应该远远低于唐朝。但由于胡椒主要来自进口,它在明朝仍旧属于贵重商品。《明会典》里有明朝中叶对胡椒和其他商品的定价:“足色银每两十五贯,……象牙每斤五百文,胡椒每斤三贯,盐每斤一百文。”胡椒竟然比象牙还贵,一斤胡椒能换三十斤盐,一两白银只能买五斤胡椒。

        国库里存放着数量巨大的胡椒,胡椒在市场上又卖得上价,所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度用胡椒代替货币,给士兵发军饷,给官员发补贴。《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朱元璋“赐在京役作军士胡椒各三斤,其在卫不役作者各赐二斤”,在京城服役的士兵每人赏赐三斤胡椒,不在京城服役的士兵每人赏赐二斤胡椒。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令在京官吏人等,元宵节钱支与胡椒斤两不等。”元宵节到了,给京城官吏每人发放数量不等的胡椒。

        事实上,由于胡椒只适合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和亚热带种植,所以亚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胡椒,所以胡椒不仅在古代中国受到追捧,在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同样受欢迎。当《马可·波罗游记》畅销欧洲时,另一部游记《曼德维尔游记》也在流行,该书作者吹牛说,遥远的东方有一座香料岛,岛上种植着一种胡椒树,能结出巨大的胡椒。正是在这些游记的鼓动宣传下,哥伦布才敢于冒着生命危险远洋航行,试图找到一条前往东方香料国度的便捷航道,结果阴差阳错发现了美洲,还把美洲的辣椒当成《曼德维尔游记》里的巨型胡椒。

        (《北京青年报》8.26 李开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