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造假宣传需整治
近日,网红“东北雨姐”发布的稻田抓盘锦蟹视频,引起广泛争议。网友质疑“正宗的盘锦稻田蟹没有这么大”“抓螃蟹都是在晚上岸边抓”等。对此,东北雨姐表示是为盘锦稻田蟹做宣传,但网友并不买账。
视频造假的行为不仅仅是不诚信,更是对粉丝信任的背叛。“网红视频造假”一经发酵,不仅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也扰乱了网络秩序。在信息高速传播的当下,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拥有着大量粉丝的博主,更应该以身作则,珍视与粉丝间的信任。同时粉丝、消费者也应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红网 9.9 石晓彤)
“趁灾涨价”当罚
近日,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广东省多地登陆。按照相关部门建议,市民应减少外出,居家避险,并提前准备好应急物资。但有网友发帖吐槽,称电商平台上的充电宝大幅涨价。很明显,这就是典型的“趁灾涨价”行为——商家在特殊时期哄抬价格,想通过涨价牟取暴利。
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应急、涉疫物资以及重要民生商品服务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可能会对民众生活构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社会恐慌情绪。因此,对于此次超强台风期间部分商家的“趁灾涨价”行为,各地应积极回应网友的曝光与投诉,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并向社会公开,以警示广大经营者牢记法规,不要“趁灾涨价”。
(光明网 9.9 江德斌)
网购“缺斤短两”需严管
新鲜水果经运输后重量变轻,净重、毛重标注不清,实物与宣传图片差异明显……网购商品“缺斤短两”,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网络购物环境。目前,平台对不良商家缺乏实质性处罚,要么以“生鲜产品不售后”为由“和稀泥”,要么要求商家原价赔偿,导致商家犯错成本很低,助长了钻空子的侥幸心理。
避免网购“缺斤短两”,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管是基础。平台要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健全商户管理制度,完善平台规则,明确详情页需要提供的产品信息,以及消费者有必要了解的产品细节;完善商家信誉评价体系,智能优先推荐信誉良好的商家;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反馈,建立更严格的惩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
(中国经济网 9.10 张晓)
振兴中医岂容黑心买卖
近日,有博主在社交媒体发布“药材磨粉‘狸猫’换‘太子’”系列视频。视频显示,博主在昆明市某农贸市场购买中药材,让商贩将其磨成粉。不料,商贩疑似使用“暗道”,将中药材偷偷调包成假粉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要求涉事商铺停业,对涉案物品抽样送检,并立案调查。
当前,社会上正刮起一股股“中医风”,部分中医馆成为热门打卡地,中医养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中药茶饮和糕点等创意产品不断涌现。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对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大有好处。在此背景之下,“中药磨粉”骗局就显得格外不和谐。由此看来,治理这类骗局,不仅是出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的需要,更是确保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必然。
(新京报网 9.10 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