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9月14日 星期六

    丁玲:呼唤和践行“有情”的文学

    《 文摘报 》( 2024年09月14日   05 版)

        丁 玲

        1983年10月27日下午,在湖南省临澧县创作座谈会上,丁玲作了《从创作要有情谈起》的主题发言,坦言作家要有情,没有情就无法创作。她不是临场发挥、即兴评议,而是长期创作实践和艰苦理论思考的流露。细读丁玲谈创作的文章就会发现,“情感”“热情”不仅是关键词,高频出现,而且是她衡量作家作品的核心指标。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有研究者将丁玲的文学称为“有情”的文学。

        “有情”不仅是丁玲的文学观,更是她的世界观。作为接受过“五四”精神洗礼,经历过左翼文艺淬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从现代文学步入当代文学,从人的文学步入人民文学,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每个阶段都有杰作流传的大作家,丁玲的文学之路走得并不容易,因此也格外给人以启发。

        要迷到新的社会生活里去

        丁玲曾多次就实践问题,深入生活的问题发表讲话。1949年7月,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她作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书面发言,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1953年,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她作了《到群众中去落户》的讲话,提出如果真要创作,“就必须要长期在一定的地方生活”,在那里找到“亲戚朋友”。

        1981年4月7日,她在厦门大学作了《文学创作的准备》的讲话,认为“到群众中去落户”还不够,还应该“使自己和劳动人民融为一体”,使自己和劳动人民“心有灵犀一点通”。1984年3月在一次讲话中,她继续提出“要迷到新的社会生活里去”,并且“要看到人家的好处,对人有情、多情”。看得出来,认识更深了,感情更浓了,不仅要“落户”,而且还要“迷”。

        丁玲还批评了“到处都有生活”等观点,认为必须融入群众火热的生活之中,发现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生活,并非不做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她反对为收集材料而浅表地深入生活,反对“把群众生活用来装饰自己”,而是要跟群众一起,“踏踏实实地工作着,战斗着,思想着”,并且“他在生活中碰过钉子,为难过,痛苦过。他也要和自己战斗,他流过泪,他也欢笑,也感到幸福”。只有这样,才能与群众心有灵犀、同频共振。

        这既是工作问题,也是写作问题。丁玲意识到,“要写作,要写新人物,要创造英雄典型,的确是很难的”,她反对作家像小商贩一样贩卖生活,有两个钱做四个钱的买卖,而是要像守财奴葛朗台收集财富一样,“储蓄”生活、人物、情感。这是丁玲坚持作家要“有情”、文学要“有情”的真义所在。

        “用感情引动你的感情”

        对文学的艺术性,丁玲亦充满热情,孜孜以求。实际上,她之所以强调深入生活、改变思想感情,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性问题。“有情”的文学,要有“迷人”的艺术性。

        丁玲对艺术形式格外敏感,有许多真知灼见。比如,关于小说语言,她越来越意识到欧化语言的弊端,说话要么故弄玄虚,要么叠床架屋,不叫人看懂。因此,她建议到群众中去落户时,不仅要体会他们的生活和情感,而且要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作家笔底下的话,应该是人人心中所有,而不是人人笔下所有的。”

        她由自己小外孙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想到中国人是喜欢军事题材的,但问题紧跟着就来了:为什么大家喜欢传统军事题材,却不喜欢当时的现代军事题材?丁玲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把中国形式、中国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完全割断了”,而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是“迷人”,是“用感情引动你的感情”,让你恋恋不舍,一读再读,一再回味。这讨论的便是“写得怎么样”的问题。

        写一本“永远印在人心上”的书

        “迷人”的形式又反过来强化作品情感,使之动人心魂。比如她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土改化寒冰为暖流的故事,很动人,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很饱满、感人,一些配角也同样感人。

        她写了一个喜泪横流的无名老太太,“她的牙缺了,耳聋了,脚不方便,却把一个脸横在玻璃窗上,望着外面的群众憨憨的笑,眼泪镶在眼角上”。她看见张裕民等人进来,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从炕那头爬了过来,“头老是不断地摇着,她举着手,嘴张开,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只是笑,笑着笑着,眼泪忽然像泉涌一样的流出来”。这个仅出现一次的无名老太太,什么也没说,可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因为她那横流的喜泪就是最传神的语言。没有浓郁的情感、迷人的形式,怎么可能做到!

        丁玲曾经鼓励同行要有一个奋斗目标:写出一本好书,一本“为千千万万的读者爱不释手,反复推敲,永远印在人心上”的书,一本与人民共情的书。在今天,这个目标同样适用。

        (《光明日报》9.4 鲁太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