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9月14日 星期六

    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关乎孩子终生幸福

    《 文摘报 》( 2024年09月14日   02 版)

        国际教育界公认,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是21世纪人类应具备的应对各种挑战的关键技能。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智力,包括情绪管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五个方面构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其中,任务能力包括责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绪调节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包括共情、信任和合作;开放能力包括包容度、好奇心和创造性;交往能力包括乐群、果敢和活力。

        科学研究发现,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程度明显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表示:“父母教养是儿童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理解情绪、允许表达、恰当交流、传递情感的家庭沟通,是促进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孩子有了良好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跟自己、跟他人和谐相处,不断获得幸福。”

        因此,父母应尽早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细心观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尊重、理解、接纳、信任他们,给他们试错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和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父母在心理情感层面对孩子的关爱水平越高,儿童的孤独、退缩行为表现越少,越能勇敢地面对困难。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逐渐把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文化渗透给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身心健康。

        在提升儿童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提出,应重视培养他们的“钝感力”和“鲁棒性”。

        “钝感力”可理解为迟钝的力量,“钝感力”强的人,不过于敏感,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被情绪左右,从而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本质。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钝感力”,帮助他们学会放下情绪,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被过去所困扰,更好地把握现在。而“鲁棒性”是一个科学名词的音译,也叫“强健性”或“弹性力”。现实中,“鲁棒性”强的孩子往往有更强的心理弹性,不容易被困难和打击压垮,在生活和学习中适应能力更强。培养“鲁棒性”需要练习,比如安排一些适当打破常规的活动,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变化。

        (《中国妇女报》8.19 陈若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