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探测器遨游在孤独的宇宙中,当它锁定一颗小行星后,调转方向、着陆、伸出机械臂开始开采矿物……这样的情节目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现实中,随着人类对小行星的研究和探测不断深入,小行星采矿是否具有可行性屡成热门话题。
小行星采矿“走出”科幻电影
据公开资料介绍,小行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小型岩石天体,它们要比同样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小得多。按成分划分,小行星主要分为C型(含碳)、S型(硅酸盐加上金属的混合物,类似于镍铁石陨石)和M型(主要由铁镍构成)。当前,世界各国对铁、铂和镍等金属的需求量很大,很多是具有战略性的矿产资源。以铁镍材料为例,它能够制造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电子器件,也是航空、航天器发动机和其他高温机械零件的理想材料。
随着地球自然资源不断被开发,一些国家更加重视获取资源的新途径,将目光投向小行星。
美国是最早开展行动的国家之一。《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于2015年签署生效,允许个人和私营企业进行太空采矿。“谁发现归谁”的规定在当时引发媒体对“太空淘金”的热议。随后,美国、日本等国家发射探测器开展小行星探索计划,并已有探测器携带小行星样本回到地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于2014年发射起航,在2020年从小行星“龙宫”返回,带回约5.4克行星表面样本,首次在地球以外确认“生命之源”氨基酸的存在。目前,“隼鸟2号”还在继续其太空之旅,将对另一颗小行星进行探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6年向小行星“贝努”发射了“冥王号”探测器,于2023年9月带回含有微量水和碳的样本。
技术与成本是现实难题
尽管小行星采矿前景广阔,能为各国储备战略资源提供充足支撑,但想在遥远的小行星真正实现勘探、采集并非易事。从技术、成本等多方面考虑,人类还需要突破层层难关。
从技术层面分析,人类对小行星的探索仅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振邦说,小行星采矿的流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探测,通过发射探测器确定小行星上是否存在贵金属等资源。再是勘探,根据该小行星的成分、与地球的距离、到达它所需的时间,以及其飞行和旋转速度等因素确定勘探方式,采集样本并对其表面进行挖掘,确认是否有足够材料可供开采。最后一步才是开采。目前人类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展仅突破了勘探的初级阶段,即将少量样本带回地球。
高昂成本也导致商业化小行星采矿面临挑战。从地球飞往遥远的小行星,动用一系列高科技设备、技术实施矿物采集,这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加以支持。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认为,即便太空发射的成本能降低,更多也是在近地层面,而对于深空探索来说,航天运输成本实质性降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半月谈》2024年第6期 孟含琪 宋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