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海底光缆安全牵动世界神经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17日   07 版)

        海底光缆是跨区基础通信设施,80%的全球通信流量、95%的跨洲通信业务、99%的国际数据都由它承载,然而,作为信息社会的“压舱石”,它又常因自然灾害和地缘冲突受到影响。2024年5月以来,多家机构确认至少有四条途经红海的海底光缆遭破坏,要到年底才能完全修复。

        敏感领域

        1850年,第一条国际海底电报电缆铺设完成,这条由铜线和乳胶制成的缆线跨越英吉利海峡,连接英国多佛和法国加来,依靠电力实现远距离信息传输和接收,可工作数小时后便被渔船锚钩弄坏,足以看出海底线缆的易损性。

        布设海底的线缆易受各种不可抗力影响,海啸、地震、风暴潮等都可能造成线缆损坏。除自然因素,海底电缆管道事故多半由人为造成,如渔船、船舶抛锚等,也有少数不法分子故意切断、破坏高价值的海底通信光缆,恶意攻击全球网络。

        如果遇到军事冲突,拥有深水作业能力的武装力量破坏海底线缆更是易如反掌。例如,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海军就派出蛙人,冒着敌人岸炮威胁,率先切断西班牙本土与古巴联系的海缆,困守哈瓦那的西军无法向国内求援,也得不到具体指示,结果在美军打击下迅速溃败;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首次打击行动,都不是轰炸德国本土,而是切断德国至美洲的海缆。近些年,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出现了在海底线缆上设置监听和信息窃取设备以及利用线缆发布假消息、假命令等作战方法。

        防御反击

        有矛必有盾,围绕海缆的保护措施也在进步。如果有人入侵海缆实施窃听,必定会引起海缆性能变化,通过检测海缆机械、电气、光谱特性变化,就能判断入侵事件的性质,定位入侵点并给出预警。目前,用于海缆安全检测的技术主要有基于相位敏感的光时域反射技术和基于偏振光时域反射技术,一旦发觉信息遭监听,可派出潜航器查验、回收敌监听设备,在确定对方监听行为后,也可继续发布假消息迷惑对方。

        不过,对于被破坏的线缆,修复难度仍然很大。尽管海缆线路监控能定位故障点,但只能测试无通信中继的海缆故障点,电压、电容测试等技术只能检测测试点到故障点之间的距离,在茫茫海底,找到直径仅几十毫米的海缆非常困难。目前有效的做法是利用水下机器人,为其前端装备探测器、摄像头等设备,船上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系统,测出故障海缆位置,操纵水下机器人打捞海缆检修,再由水下机器人挖出沟槽,重埋修好的海缆。

        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海缆已被个别国家“盯上”。美国情报部门前雇员斯诺登曝光的材料显示,美国早已建立与“棱镜计划”并行的“上游计划”,凭借带宽优势对全球海缆实施全时段、大规模监控窃听,严重威胁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因此,应全力打击敌对势力对海底关键基础设施和跨境信息数据开展的渗透、破坏、窃密活动,加强维护新兴领域安全的能力,全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新民晚报》7.1 梁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