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薛其坤把不通的路走通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29日   05 版)

        “每个人都要有一种信念。当你有了信念,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经受着什么样的考验,都会因为有坚定的信念而笃定向前、乐此不疲。”

        ——薛其坤

        巍巍蒙山高,潺潺沂水长,八百里沂蒙见证华夏沧桑。

        44年前,一位志气少年,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出沂蒙大山,投身科学世界;44年后,虽已年过花甲,他仍精力充沛、热情不减,享受着逐梦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追求极致,为国家多作贡献

        提起薛其坤,“勤奋”,几乎是所有同事和学生对他的第一印象。

        在追寻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征程上,薛其坤把这种勤奋研究的“拼命劲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理学院原院长朱邦芬曾感叹:“其坤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旺盛精力。我有一次和他出差,飞机到北京已经快晚上12点了,他还要到实验室去看学生在做什么,有没有新的发现。”

        因早上7点就在实验室埋首工作、晚上11点才离开,薛其坤被清华园的师生亲切地唤为“7-11先生”。

        1992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29岁的薛其坤到位于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樱井利夫实验室,学习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科研水平跟世界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实验仪器和条件。”薛其坤回忆。就是在那里,他开启了“7-11式”的工作节奏,形成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要想把一项实验技术学好很不容易。我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在薛其坤看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熟练掌握和发展研究工具和方法的诀窍,更是提高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这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的样品制备测试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需要材料性质同时满足3项非常苛刻的条件,如同要求一个人同时具有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和体操运动员的灵巧。“我们利用5台精密仪器,制备测试了1000多个样品,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同一个实验。每次失败后,我们优化样品、改进方法;又失败了,再优化、再改进。历时4年多才最终完成。”薛其坤平静地说。

        为什么必须追求极致?薛其坤的答案很简单:“迎来上大学的机遇,对我来讲,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感谢国家给我提供的平台,使我这艘小船,能到世界科学的汪洋大海里航行探索。”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有着很大不确定性,“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把偶然变成必然,需要穷尽几乎所有可能性,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环节”。

        勤奋为桨、信念为帆,这艘“小船”不惧风雨、无畏险阻,锚定航向、奋楫向前。

        奋发图强,发出中国科学家最强音

        2023年10月,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花落中国,薛其坤成为70年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获得巴克利奖,说明我们的成果已经得到了世界物理学界的高度认可,说明我们的成果经过10多年的发展,经受住了科学的考验。”薛其坤说。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的难度极大,这是许多研究者奋力追寻的科学目标。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清华大学物理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开始从拓扑绝缘体方向尝试突破。最终于2012年底,成功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国际期刊《科学》评价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山一程,水一程,抵达一个里程碑,只是下一段征程的开始:2015年,团队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零电导平台;2017年,团队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观测温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层结构;2018年,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发现一种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开启了国际上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初心不改,让基础研究之根扎得更深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观测到拓扑物质中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还是在世界难题面前勇于提出与主流相悖的观点,薛其坤和研究团队探寻物质世界的初心从未改变。在他看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根扎得越深,科技创新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需要一批乐于从事基础研究、敢于冲击科学难题的杰出人才。”当被问到这些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时,薛其坤一一历数: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有卓越的科学直觉,要有对探究自然奥秘或者思考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要有百折不挠、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品质品格……“最重要的是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钱学森先生曾说过,“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在薛其坤看来,这至少包含两层哲理:一是在找到开锁钥匙之前,要坚持不断试错;二是坚信总会有一把钥匙能把锁打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