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打麦场上的表演艺术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29日   03 版)

        ■鲁风

        艳阳高照,万物并秀,夏收作物陆续成熟了。田野里,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浮动,像一群群美丽的仙女在翩翩起舞。这是乡村最壮观的风景,庄稼人却难得有机会欣赏这些。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农事最为繁忙的一段时期。

        每年此时,我都会涌上一抹情愫,夏收时那火热的景象,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星夜加班磨镰,适时收割拉运,顶着烈日摊场、碾打、脱粒……夏收时的农活,哪一样都会让人流一身汗,脱一层皮。但如果你以为只要肯出力气,不怕脏累就能干好农活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与收麦相关的每项劳作都需要经验和技术。比如说,有种叫扬场的农活,就很考验技术。扬场是独特的技能,是打麦场上的表演艺术。

        人类种植小麦几千年了,在脱粒机、收割机问世之前,把小麦籽粒从穗子上脱下来的方法主要靠碾打。把地里割下的小麦拉回,均匀地摊在麦场上,经日光暴晒后,包裹着麦粒的颖壳就会变松。这时,套上牲畜,拉上碌碡,一遍遍碾压,使麦粒和颖壳从小麦秸秆上脱落。挑走麦草,堆积在一起,就可以扬场了。

        碾打小麦是夏收中的一项重大作业,却是一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游戏。碌碡碾压,碾下的是小麦种皮(俗称麦糠)与籽粒的混合物,还杂有少许碾碎的麦秸以及细微的泥土。扬场的目的是借用风力惯性使上述物质分离,获取纯净的小麦。

        扬场需用特制的木锨,由长柄及木制的锨头构成。木锨比铁锨轻而省力,在扬场时即使偶尔碰到地面,也不会铲起泥土。

        扬场时,至少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人持木锨将颗粒铲起,迎风扬出,让麦粒麦糠等物在空中飞散。这时,由于各物比重不同,飞行轨迹便产生变化——成熟的麦粒饱满坚实,密度大,被抛向远处,而麦壳则因体轻纷纷就近落下。当然,也会有麦壳随风飘至麦粒的下落处,也会有带壳的秕子落在麦堆上。这时,就需要另有一人站在下风处,持扫帚将混入麦堆上的麦壳及秕子扫去。这项工作叫掠场。执行的人,动作要轻柔,让扫帚如蜻蜓点水般浮过麦堆的表面,把麦糠等物带走;动作要及时,扬一锨,便要左右开弓地扫一下,这就叫“一锨两扫帚”;特别还要懂得见风使舵,把握节奏,各处都要掠到。

        扬场时需借用风力,但并不是顺风而甩,必须逆风扬出。有经验的老农在扬场前,会在麦堆四周各铲几锨漫天扬出,试风向、风力,然后选择一个站立的最佳方位。正式操作时,扬场者总是立于风向的一侧,木锨一铲,胳膊一抬一甩,划出一道奇妙的弧线。这时,只听得“唰”的一声,一道彩虹便出现了,半空中顿时被一方奇妙的幕布遮蔽,仿佛蓝天下飘过的一片祥云。刹那间,一道金黄色的珠帘从天而降,“扑啦啦”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蹦蹦跳跳地铺在地上。如果是同时几个人在扬,则一弯彩虹刚落,另一抹霞霓又升,此起彼伏,煞是好看。那成熟的新鲜麦子的香味四处弥漫,庄稼人的幸福和喜悦与之一起飘向远方。

        好风须借力,真正的好风,不大不小,既能吹走麦糠而又撼动不了麦粒。当这样的风吹起的时候,农人趁势扬麦,可谓事半功倍。然而,夏季是闷热的,往往有心等风风不来。对于一个扬场老手来说,有风借风,无风时照旧可以扬场,只不过是更费力气也更讲技术。

        (《西安晚报》6.19)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