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一段手语会改变什么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26日   02 版)

        “我会法律手语,如果有涉及聋哑人的法律援助,可以通知我。”近日,全国首届法律手语本科学生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田羽涵作为其中之一目前已被四川成都一家高校研究生院录取,她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法律援助中心,表示以后可以提供涉及聋哑人的法律援助服务。

        全国有2700万聋哑人,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法律手语专业人才。几年前,我读到一篇关于手语参与解决劳动纠纷案件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基层法律援助中心的女性工作人员。一群聋哑人在所工作的工厂停产后堵门讨薪,工厂老板也是聋哑人,法援中心的工作人员介入后,无法有效沟通,甚至加深了彼此误会,群情激奋下,场面一度失控。为了啃下这桩案子,法援中心这位女性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练习手语,一个星期后开展援助工作,成功帮聋哑人讨回薪资,还为他们找到了新工作。

        可以看到,聋哑人一旦卷入法律纠纷,往往会陷入申诉不畅、孤立无援的困境。手语作为与聋哑人沟通的桥梁,是疏导情绪、化解纠纷的关键。因而,法律加手语的专业设置和现实应用,是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该忽视的课题,高校开设法律手语专业,是良好的开端和尝试。

        进而言之,其他领域也应该给残障人士开一扇窗。比如,近年来,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盲童可以“看见”音乐——学校用“多审美通道统合”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孩子调动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形成一种“通感”,在心中构建一个具象的立体场景。“可乐是白色的,因为我觉得白色代表了凉爽”“我同学的声音很好听,是粉红色的棉花糖”……孩子们的逻辑奇特,却又自洽。又如,一些外卖平台企业利用技术优势,为聋哑小哥研发电子沟通卡等功能,为他们顺利就业、平等就业提供了便利。

        (《工人日报》6.19 吴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