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钱塘”姓“钱”吗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22日   03 版)

        ■陈世旭

        不久前,应朋友之邀,去了趟杭州。

        从资料中看到,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其中“钱塘”之称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但归结起来都与对抗江海大潮有关。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海水受到巨大的引潮力,大量潮水从杭州湾江口涌进,江面迅速缩小,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加之沿海一带常刮的东南风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潮头由远而近,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从汉魏始,历经近两千年,观潮成为当地盛大习俗。

        然而海潮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在毫无防范的年代,海潮不仅在发生时造成沿海居民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还给沿海的农业和渔业带来严重破坏。在古代,潮灾过后,瘟疫流行、土地盐碱化、粮食失收、果树枯死、耕地退化,同时淡水资源受到污染,人畜饮水出现危机,生存受到威胁。

        抗击海潮,自古以来是沿海官民争取生存权利的重大任务之一。

        为抵御汹涌不羁的狂潮,历朝历代的官府和百姓奋战不休。从最早修建土堤,继而修建柴堤,树枝加夯土,再插上木桩,最后升级为石塘:用长条石层层砌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大坝。

        关于治理海潮,当地有许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吴越王钱镠的制服潮神的传说:因为江潮汹涌,难以施工,在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钱镠在钱塘江前布置万名弓箭手,潮来时,命万箭直射潮头,致潮头弯曲而逃。至今,江水还弯曲奔流,形如“之”字,故有“之江”之说。后人感念钱镠的功德,将江边的海塘叫作“钱塘”,大江也就称之为“钱塘江”。

        钱镠,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施行保境安民政策,致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人文亦著称于世。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

        钱镠在内政上的成就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

        第一,修筑海塘。捍海古塘从六和塔筑到艮山门,外加土塘,内筑石堤,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江边农田亦得灌溉之利。

        第二,疏浚内湖。开浚钱塘湖,与运河相通。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于太湖,使苏州、嘉兴、长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因钱镠注重水利,两浙民间称其为“海龙王”。

        有传说将他的姓氏附会于“钱塘”,是可以理解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钱塘”之“塘”,其义应是“堤岸,堤防”。而“钱塘”的出处,按《钱塘志》的说法是“曹华信立防海塘,募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来者如云。乃曰:不复需土。皆弃而去。塘成,因名钱塘。”照此说法,曹华信是钱塘江海塘最初的修筑者,而他是东汉官员。在各类史料上,有关说法非此一种,但都与钱镠无关。从《旧五代史》的记载也可以看到,钱镠治杭时,钱塘江已有其名。

        “传说”表现了一种善良,但对历史保持最起码的尊重,则是更大的善良。

        (《今晚报》6.17)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