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从笔尖到讲台的江湖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22日   05 版)

        辛晓娟

        20年前,她是提笔仗剑、快意江湖的“步非烟”。10年前,她是四季耕耘、教书育人的大学老师。从笔尖到讲台,从《华音流韶》《武林客栈》《玫瑰帝国》等武侠小说到钻研唐代歌行体研究的青年学者、《中国诗词大会》的题库专家、《经典咏流传》的文学顾问……辛晓娟的名字,与诗词、与文学、与武侠始终如影随形。

        1999年,辛晓娟进入北大中文系。课业之余,她在BBS论坛上发表武侠小说,偶然打开另一扇大门,成为拥有数十万读者的“步非烟”。2004年起,她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今古传奇·奇幻版》《新武侠》《武侠小说》上发表作品上百万字,同年获温瑞安神州奇侠奖、全国大学生武侠小说征文比赛二等奖,任北大中文系诗社主编。

        十年后,她带着自己写作生涯中的收获与体验,进入学界。然而,在人生的快车道上变道,并不那么容易。她一度为自己无法专注在一个领域扎根感到焦虑。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她甚至不愿向别人介绍自己作家的身份,也不敢和学生们交流从前的创作经历。

        “慢慢与自己和解了,古代很多优秀的评论者,本身也是优秀的创作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和学者的身份并不矛盾,辛晓娟尝试把自己创作者的背景迁移到学术中,为研究找到别样独特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国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谢贤良曾是辛晓娟指导的硕士生,也是“辛门”大师兄。从步非烟的书粉,到辛老师的弟子,谢贤良将求学之路调侃为“追星成功”的故事,更在学术入门和生涯规划中受到了辛老师的指引。“在扎实的阅读材料基础上,辛老师会援引鲜活的案例,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还鼓励同学们突破条框、大胆创作。”“辛老师把学术普及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旧体诗词、武侠小说……‘玩’的东西很多,让我看到学术研究不一定是‘故纸堆’,也有和时代、大众紧密结合的趣味。”

        课堂上,学生们赤诚的家国情怀时常会让辛晓娟穿越到自己的武侠江湖里。那里有刀光剑影的快意和恩仇,也有家国天下的大爱与情怀。

        “我的名字会被人忘记,但总有学生在各行各业为我们的国家发光发热,如果我的课堂能够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一点微不足道的影响就足够了。”

        临川梦里烟波画船

        可曾到埃文河畔

        锦绣字 万口相传

        九千里云山 四百度流年

        唯此爱如日如月

        唯此爱如地如天

        有情人亦圣亦魔亦凡亦仙

        这首《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是辛晓娟为《经典咏流传》第三季节目填的一首词。中华诗词的韵味,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婉转悠扬的曲调中,唤醒了所有观众对古典文学的憧憬与向往。

        “‘床前明月光’到底好在哪里?”在一次公开讲座中,辛晓娟曾面临过这样的提问。“越是简单的问题越难回答,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递文学的魅力。”“中国人牙牙学语时就能背诗,大家热爱诗歌,这是全民族共同的语库、文化密码,不应当被束之高阁。”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她以更加充沛的热情继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许是《中国诗词大会》上得以出镜的一篇诗歌、也许是《经典咏流传》中一首朗朗上口的古韵歌曲,都凝结着辛晓娟的笔墨与思考。

        从文学创作者转向文化传播者,既有对教学路径上的探索,也有对自我的追寻。辛晓娟享受角色的转换,“作为研究者要让伟大作家的情怀,能够变成人类共同感受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使命”。

        (人民日报微信号 6.18 刘晓阳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