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以人为本目标的实现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29日   06 版)

        世俗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众普遍最为看重的诉求便是现实的和现世当下的人间生活,亦即人间“此岸”的世俗化生活,而不是像宗教所指向的、远离人间的“彼岸”“天国”生活。这是传统社会当中中国民众的基本生活目标和基本生活态度。中国民众普遍的生活目标只是希望过上稳定的、实实在在、现实可及的“美好生活”,十分看重的事情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满堂以及家人和和睦睦的现实日常生活。这一点,迥异于欧洲中世纪社会以及古代印度将人间视为“苦难世界”,而将远离人间生活的、无法确认的“神的天国”当中的美好生活视为自己最为重要的追求目标。中国由于拥有世俗化的传统,因而使得当时的中国没有出现由“神的世界”来主宰“人的世界”的情形。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同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相比的一个重要优势。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作为以人为本理念具体体现的世俗化现象,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取向和基本生活态度。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本身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重视人本身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步。不过,这种情形有时却会受到一种“异化”现象的阻碍。这种异化现象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资本至上逻辑对人们合理、常态生活的扭曲。如果失去合理的边界,资本就会失控,资本就会凭借着其自身强大的利润增值的演化逻辑而任意蔓延、扩张,进而就会造成一种突出的“异化”现象,使得目的与目的得以实现的工具两者颠倒过来,即将人本身亦即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变成资本赖以扩张的工具,将资本这一原本属于现代化建设的工具变成控制人的主体,使人由“主体”变成“客体”,成为资本赖以增值的工具。一旦如此,资本所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会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使得民众美好生活的目标无法实现,使得现代化建设失去本义;并且,还会破坏社会合作和社会团结,引发大量的社会纠纷、矛盾和冲突,进而使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重视民众基本生活的世俗化内容与现代社会当中重视人本身生活的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取向两者具有某种契合性。两者的契合,更容易使中国民众普遍认同现代社会当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自身基本生活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有助于防止中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异化”现象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2期 吴忠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