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范仲淹的戍边生涯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29日   05 版)

        西北边陲的风景自然不同于温婉的江南:塞雁南飞,边马悲鸣,西风残照,废垒孤城。想起年初还在西湖边和好友林逋饮赏梅月,携手林泉,立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城头的范仲淹不免感慨,“天意高难问。”他更加料想不到的是,这戍边生涯竟然是他功业的新起点。

        这是康定元年(1040年)中秋时节,他戍边的第一年。

        当年初,远在东南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恍若老树开花:官复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而后改刑部员外郎、陕西都转运使,又迁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知延州。

        此前因为屡次得罪权相吕夷简,背上贴着“拉帮结派”“屡教不改”等标签,他被一贬再贬,离朝廷越来越远,已经算政坛上的过气人物了。因此,上述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任命,让他的职级真如坐了火箭一般飞升,五十二岁的他未免受宠若惊。

        事出反常必有妖。两年前,西夏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北进入多事之秋。康定元年春,拥兵十万的金明寨主、绰号“铁壁相公”的李士彬被叛变的部下劫持送夏,救援的宋军又在三川口大败,西夏军乘胜包围延州。战略要地延州如果再失陷,西夏必然南下长安。因此大宋朝野震惊,参知政事宋庠甚至提出退守潼关、放弃关西的馊建议。

        不难想象,智商在线的朝廷大臣均视延州为天坑一个。张存被任命为延州知州后,以家有八十老母、素不知兵为由坚辞不任。在上任延州途中,范仲淹也曾推荐好友欧阳修为其幕府参军,不出意料地被后者婉言拒绝。毕竟当时夏军势头正猛,西北城陷人亡、文武全灭的例子比比皆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年八月末,范仲淹毅然从包邮的江南赶到这荒僻的延州,接管鄜延路军政大权。延州以北东西四百里,原有藩篱损失殆尽;作为延州屏障的金明及其三十六寨,数万人马荡然无存;塞门寨已经失陷;承平、南安等四寨弃为虏境……

        鄜延路兵马虽然有两万六千之众,但是因为训练未精、将帅无谋、又遭新败,现在都如惊弓之鸟一般,一副混吃等死的模样……

        范仲淹一掌鄜延路,立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延州府一万八千守军分交六将统领,以求集中优势兵力、出击灵活机动。再说这擢升将帅之事。边关缺少良将,其深层次的原因当然在于大宋重文轻武的陋习。范仲淹到边关后,立刻举荐、提拔了种世衡、狄青、张亢等一众通晓边事、有勇有谋的将领。

        针对西夏人诱敌深入的战略,范仲淹的军令简单明了:死死守住鄜延路,切忌冒险深入。在他坐镇下,此前毫无求生欲的鄜延路一众武将战斗力爆表。康定元年秋冬,任福等将抓住战机,先后突击白豹城和归娘谷,打得夏人措手不及。原先被李元昊视作自家后花园一样的鄜延路,逐渐变成了一道铜墙铁壁。夏人方晓得这范仲淹是个硬茬。

        当然,在擅长野战、士气旺盛的西夏军面前,重整中的宋军仍然笨拙,夏宋攻守易势尚需时日。庆历元年(1041年)春,宋军于好水川再次大败,名将任福、王珪等殒命沙场。当年深秋,范仲淹调知庆州(今甘肃庆城)兼任环庆路经略安抚。

        庆历年间,在大西北聚集着一大群勇士能臣。正是有了这个坚强团结的战队,范仲淹才能稳步推行他的战略。

        名将任福原是环庆路副部署,前来泾原路出差,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韩琦,令其统领镇戎军救援渭州。宋军在好水川被李元昊大军围困,敌众我寡,战事异常惨烈。身中十几箭的任福不愿先逃偷生,他一面大呼“吾为大将,军败,以死报国耳!”一面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最后与儿子双双战死。勇将王珪击杀数百人,铁鞭都打弯了,三易坐骑。下马步战的他又杀了数十人,被箭射中眼睛后才怦然倒地。他们以鲜血书写着宋人保家卫国的勇敢与不屈。还有坚守孤城的张旨、王凯等……在夏军的肆虐巨流中,他们如砥柱一般,捍卫着城内的黎民,还有身后的万里疆土。

        在边关朝廷、文臣武将的加持下,范仲淹得以放开手脚,认真规划击败西夏的宏伟蓝图。庆历元年(1041年)十一月,他向朝廷上奏攻守二策。在《守议》中,他从地理、兵制、供给三方面具体分析了夏宋强弱形势:“臣观西戎居绝漠之外,长河之北,倚边面险,未易可取;建官置兵,不用禄食;每举众犯边,一毫之物,皆出其下,风集云散,未尝聚养。中国则不然……”简而言之,其戍边战略就是步步为营,积极防御,阵地战加游击战。其战术就是修城,敌军众就召援兵,坚壁清野以困之;敌军少就扼险设伏以待之。

        说干就干,无论他知延州还是知庆州,他不停地修城、修城,还是修城!在延州时,他强化清涧城守备,修复南安等处众多废寨,招募安置弓箭手守卫。知庆州期间,他修筑城寨二十八座。

        庆历二年(1042年)春,大顺城之修更是他的神来之笔。“庆之西北马铺砦(同寨),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番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仁宗亲自赐名大顺。快闪杰作大顺城成为阻击西夏南下、交通要冲上一个可攻可守的坚强堡垒。

        修城成为西北诸帅的共识。镇戎军东南修师子、拦马、平泉三堡,屏蔽泾、渭;渭州有笼竿、羊牧隆城、静边、得胜四寨……李元昊环顾国境四周,城垒多得让他患上密集恐惧症。这一座座塞垒连成一条条铁链,牢牢锁死了西夏这只猛兽,困守一隅的西夏一直打破不了宋军的囚笼战略。此后元丰、元符年间修永乐、平夏等城,徐禧、章楶、种谔等名臣无疑都抄了范仲淹的剧本。

        诚如范仲淹所料,宋夏战至第三年,国力有限的西夏已经支持不下去了,国内物价飞涨,连布价都翻了几倍。缺乏攻坚能力的夏军困于范仲淹等的堡垒战下,战术上胜利不能改变整体战略上守势。当年年底,强弩之末的李元昊通过庞藉传书,愿意称臣议和。

        庆历三年(1043年)春,西北边事暂歇。戍边三年的丰功伟绩像一束从天投射下来的华光,罩着范仲淹勇敢坚毅的身影。恩师晏殊为相,范仲淹被招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北京青年报》5.20 甘棠散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