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明清辣食尚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22日   05 版)

        明清时期,三十余种美洲作物相继传入长江流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膳食品种。

        明代中后期,源自美洲的作物如玉米、番薯和辣椒等食蔬纷纷传入中国,并迅速扩散至长江流域,这些新奇食材的引入,深刻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辣椒为草本植物,或为一年生,或为多年生,其别名繁多,如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等。它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墨西哥、秘鲁等地,在明代漂洋过海,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辣味文化新篇章。

        辣椒在长江流域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万历年间,杭州人高濂在《遵生八笺》(1591)中说,“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也是辣椒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辣椒传入后,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观赏植物,被列入花谱,后来人们发现其食用价值,才列入蔬谱。明清之际,辣椒主要在长江下游的浙江地区种植,但因浙江人喜清淡,不嗜辣,辣椒仅被当作观赏作物而鲜有人食用。

        清中后期,辣椒逐渐沿着长江流域向中上游地区扩散,从江浙地区经过江西,一直延伸到湖广、四川、贵州等广袤地区,国人开始大范围食用辣椒。清道光年间人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指出:“辣椒,处处有之,江西、湖南、黔、蜀种以为蔬。其种尖、圆、大小不一,有柿子、笔管、朝天诸名。”“味之辣至此极矣,或研为末,每味必偕;或以盐醋浸为蔬,甚至熬为油。”

        在长江中上游的湘、鄂、云、贵、川地区,高山峡谷众多,日照时间短暂,空气湿度较大。自古以来,这些地区的居民就偏爱辛香食物,尤其是四川和湖南两省,辛香风俗尤为盛行。在辣椒尚未传入长江流域之前,人们所依赖的辛香料主要有花椒、生姜和茱萸三种。辣椒的到来,不仅迎合了川湘人民对辛香的传统喜好,而且辣椒还能温中健胃、散寒祛湿、发汗,有助于人体对抗潮湿环境,因此辛辣风味迅速在四川和湖南普及开来,对川菜和湘菜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长江中游的湖南地区,辣椒的最早记载虽然晚于下游的浙江,却早于邻近的湖北、四川和贵州。当时的辣椒,主要充当湘菜中的调味角色,而非作为蔬菜本身,湖南人对辣的偏爱也尚未完全形成。到了光绪年间,辣椒在湖南已广泛种植,食辣之风席卷全省。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描述湘人“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每道菜肴都离不开辣椒。清咸丰年间,嗜辣的湘军与太平军在长江流域的各省交战,这不仅推动了湘菜菜系的形成,也使得湘菜的特色风味吸收了外来菜系的精髓,同时湘味亦扩散至湖南以外地区。    

        晚清时期,湖南籍名臣左宗棠对辣椒炒鸡丁情有独钟,这道菜随着他的名字被传为“左宗棠鸡”,甚至传到海外。到了清末民初,辣椒已完全融入湘菜之中,既能作为调料,又可作为主菜,诞生了麻辣子鸡、辣椒炒肉、剁椒鱼头等一系列特色菜肴。加之近代以来湖南人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大量开设湘菜馆,湘菜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中国菜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湖南人对辣椒的运用非常讲究,他们善于根据不同的菜品和口味需求,巧妙地搭配各种辣椒,如红椒、青椒、剁椒等,使得湘菜的辣味呈现出多层次的口感。例如,剁椒鱼头,就是将新鲜的鱼头与剁椒等调料一起蒸制而成,辣中带鲜,令人回味无穷。    

        辣椒传入四川的时间,比湖南晚一些。乾隆年间,四川学者李化楠所著并由其子李调元整理出版的《醒园录》,作为迄今发现最早反映川菜历史的专著,却未提及辣椒。嘉庆年间,辣椒在四川开始逐渐普及,地方志书中关于辣椒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到了光绪年间,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记录了川人对辣椒的偏爱:“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与此同时,四川培育出众多优质的辣椒品种,如什邡县的朱红辣椒、鲜红小海椒,南江县的满天星和牛角椒,金堂县的高树辣椒,内江市的七星椒,乐至县的灯笼辣椒等,其中尤以成都的二荆条辣椒最为闻名。 

        辣椒在四川广泛种植,每到辣椒丰收季节,各家各户都会制作自家的辣椒酱。正是这一传统,将辣椒与蚕豆结合,创造出被誉为“川菜之魂”的豆瓣酱。相传,最原始的四川豆瓣只是一种不含辣椒的豆酱。嘉庆年间,一位来自福建汀州府的移民陈逸仙,长途跋涉至四川,所携带的蚕豆不慎发霉。他不忍丢弃,便尝试将辣椒与之混合,意外发现这种新搭配颇为美味,于是,最初含有辣椒的四川豆瓣酱便诞生了。陈逸仙在郫县定居,并开设了顺天号酱园,专门销售他的豆瓣酱。随着时间的推移,咸丰年间出现了“益丰和”,光绪年间又诞生了“元丰源”。直到1956年,这两家历史悠久的品牌合并,成立了国营郫县豆瓣厂。

        在近代川菜的烹饪艺术中,郫县豆瓣已是不可或缺之选,尤其对于家常味型与麻辣味型的川菜,更是调味的灵魂。家常味型作为近代川菜的经典之一,主要依赖于郫县豆瓣、川盐、酱油等调料精心调配而成。根据不同菜肴的独特风味,还会适量加入元红豆瓣或红辣椒、料酒、豆豉等辅助材料。这一味型的特点是咸鲜中带着微妙的辣意,有时因应菜品需求,还会呈现出淡淡的回甜或醋香余韵。    

        可以说,没有辣椒就没有郫县豆瓣,没有郫县豆瓣就没有近代乃至现代川菜的丰富多彩。四川人还巧妙地将外来的辣椒与本土的花椒融合,塑造了川菜独有的麻辣风味。这种以辣椒和花椒为核心的味型,无论是咸鲜浓郁的热菜还是清爽的冷菜,都能完美适应。

        (《光明日报》5.10 姚伟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