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军民大生产》诞生记

    ——“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在陇东奏响的时代强音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18日   08 版)

        《军民大生产》曲谱

        张寒晖(1902年-1946年),河北定县人。192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到家乡组织建立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往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其间,他深深着迷于富有泥土气息和高原风味的陇东民谣曲调,在吸收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军民大生产》。1946年3月11日,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张寒晖在延安病逝,年仅44岁。除了留下《松花江上》《边区十唱》这些名曲外,张寒晖还创作了《游击乐》《当兵去》等70多首歌曲,成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符号。

        ●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浓缩和见证,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挖掘和保护好红色资源,既是尊重革命历史的需要,也是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启示和力量的需要。

        ●甘肃庆阳习称陇东,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拥有类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为陇东红色歌谣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唱响全国、唱遍大江南北的红色歌曲《军民大生产》,是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号召,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支持抗战,而产生的时代强音。

        庆阳古称北地,习称陇东;黄土文明与黄河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陕甘宁盆地与陕甘宁边区等都与庆阳有密切关联。这里也是中国民间歌谣的最早诞生地之一。《诗经》就集中呈现了陇东民间歌谣,其中《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等篇目,就艺术地记载了陇东民歌。

        这里也曾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抗大七分校所在地,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在庆阳境内的环县进行,八路军385旅曾驻扎庆阳城,在华池大凤川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红军长征曾经过此地,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聂荣臻、王震等同志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都为陇东红色歌谣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从《推炒面》到《军民合作》

        1937年,张寒晖深入西安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8月,他来到了陕甘宁边区,次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和总支组织委员,后来又兼任文协大众工作委员会主任。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深印在张寒晖的脑海中,他把这个讲话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

        1944年7月间,为了即将召开的边区文教会议,筹委会组织了5个文教工作组分头下乡开展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席、著名诗人柯仲平带队去了关中分区,蒋南翔带队去陇东分区,张寒晖参加了陇东组。

        边区文协宣传队曾到陇东演出,在这里收集了上百首民歌。张寒晖被这些富有泥土气息和高原风味的曲调所打动,决定要去陇东走走。他这次的目的地选在了华池县城壕村。这是陇东高原上的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共有五十几口人,当时几乎没有识字的,张寒晖的任务就是要在城壕村开展识字运动。

        张寒晖在城壕村工作的日子里,有一个大收获,他学会了《推炒面》《东凉》《走宁夏》《卖悄悄》等许多陇东民歌。

        房东张振义的媳妇,是一位很好的民歌手,别看这位大嫂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但她会唱的陇东民歌,三筐五筐都装不完。平时干活的时候,她随时都哼唱着动听的民歌。

        张寒晖就是从房东大嫂这里学会了《推炒面》,“他大嫂,你能把那首《推炒面》再给我唱两遍吗?再唱两遍,我就能全部学会了。”“咋不行!不过那是老歌,唱起来挺凄苦的,有啥好学的?”“它那调美得很!”“调子是美得很,可那是苦音,唱的是受苦媳妇的事,这一片的婆姨、闺女没有不会唱的。”说着,房东大嫂就唱了起来:

        鸡叫头餐么嗬咳,

        叫二餐里么嗬咳,月亮上来么

        齐里里里嚓啦拉拉嗦罗罗罗得,

        推炒面里么嗬咳。

        黑驴推里么嗬咳,

        麻驴换里么嗬咳,一晌推里么

        齐里里里嚓啦拉拉嗦罗罗罗得,

        二升半里么嗬咳。

        几天后的早晨,张寒晖扛着锄头正要下地,看到村西头有一家在盖新房,几位亲戚在帮主人打地基,正唱着打夯号子干着活。风格独特的夯歌立即吸引了张寒晖的注意力,他不由自主停住了脚步,细听他们的合唱:

        高里抬来么嗬咳,

        低里撒呀么嗬咳,

        一夯接一夯叶子儿青,

        压着砸来么嗬咳。

        当一人领唱的时候,大家就把大夯高高地抬起来;当大伙合唱“荷咳”的时候,就一齐撒手让大木夯实实地落在地基上。

        夯歌的领唱者不是别人,正是张振义。他是一位有经验的“夯头”,打夯号子唱得特别好。张寒晖放下锄头认真听着:“咦!调子很耳熟,这不就是《推炒面》的调子吗,怎么现在听起来这么热烈,这么有力量,与《推炒面》完全不一样了!”

        张寒晖放下锄头,走进人群中,和大家一起唱着歌,使劲干了起来。他边唱边干,心里还想着这首歌。“陇东的夯歌带有陇东的风味,与我所熟悉的河北夯歌、陕西夯歌风格大不一样。一首悲伤低沉的《推炒面》略加变化,竟成了一首雄壮有力的打夯号子,也可能是《推炒面》的调子是从夯歌演变出来的。

        张寒晖结合《推炒面》《夯歌》,给这个曲调填入新词,很快创作出了反映边区军民大生产的《军民合作》歌,并将演唱形式由《推炒面》的独唱改为一领众和。

        1945年春,张寒晖从陕甘宁边区调往陕西关中八一剧团协助工作。一次行军途中,张寒晖将演员们召集到一块,跟他学唱新歌。“今天,我教大家唱一首《军民合作》歌,这是根据陇东民歌《推炒面》的调子填的新词。”说着,他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开了:

        四三年呀么嗬咳,

        大生产呀么嗬咳,

        边区的男男女女,

        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嗦罗罗罗太,

        齐动员呀么嗬咳。

        变工队呀么嗬咳,

        唐将班子么嗬咳,

        劳动的组织,

        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嗦罗罗罗太,

        爬满了山呀么嗬咳。

        妇女们呀么嗬咳,

        也能干呀么嗬咳,

        手摇着纺车,

        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

        纺线线呀么嗬咳。

        这首新歌充满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气息,充分反映了边区军民生产抗战的热潮,大家一听就非常喜爱,一学就会。张寒晖在按照陇东民歌《推炒面》填词的时候,改变了原曲的速度、节奏和装饰音的用法,充分发掘了原曲朴实刚健的内涵,又吸取了陇东夯歌的豪放、粗犷、雄壮,一首不平凡的歌曲就这样诞生在了陇东大地。

        从《军民合作》到《边区十唱》

        1945年7月21日,国民党五十九师、骑兵二师向淳耀县的爷台山八路军驻军发起进攻,又向旬邑、耀县等地袭击。8月10日,八路军彻底击退胡宗南部队,收复爷台山全部失地。张寒晖随八一剧团同往爷台山进行慰问,为配合这次慰问演出他创作了秧歌剧《拥军》,在爷台山地区访问了许多老百姓和驻军,后来以此素材创作了大型秧歌剧《打开脑筋》,而《军民合作》歌作为《打开脑筋》的主题歌也首次和观众见了面,受到热烈欢迎。

        由于《军民合作》歌强烈的演出效果,大家对它的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加工,演员们化装成农民、军人等不同人物,由导演设计了一套舞蹈动作,使之成为一个载歌载舞的表演唱。这样,歌词就有点短了,大家要求张寒晖再增写几段歌词,他接受了大家的提议,又补写了两段:

        手榴弹呀么嗬咳,

        脑袋大呀么嗬咳,

        见了敌人,

        不列列列不列列列不列列列咚,

        开了花呀么嗬咳。

        又能武呀么嗬咳,

        又能文呀么嗬咳,

        人问我什么队伍,

        一、二、三、四,

        八路军呀么嗬咳。

        在轰轰烈烈的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经过张寒晖的再修改,这首歌的唱词增加到了10段。填词时,他大胆创新,使用了“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吱咛咛咛吱咛咛咛”等富有劳动特色和节奏感的衬词,渲染出一派热烈气氛和军民欢腾的景象,使歌曲更为活泼生动。这就是张寒晖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深入生活,和工农兵结合后,创作出的高亢优美的劳动号子——打夯歌《边区十唱》:

        (领)四二年那么,(合)嗬咳,

        (领)大生产呀么,(合)嗬咳,

        (领)边区的男男女女,

        (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

        (合)齐动员那么嗬咳!

        (领)变工队那么,

        (合)嗬咳,(领)唐将班子么,

        (合)嗬咳,

        (领)劳动那组织,

        (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

        (合)普遍来那么嗬咳!

        (领)劳动英雄么,

        (合)嗬咳,(合)作模范呀么,

        (合)嗬咳,

        (领)组织起乡亲们,

        (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

        (合)爬满了山那么嗬咳!

        (领)开梢林那么,

        (合)嗬咳,(领)开荒地呀么,

        (合)嗬咳,

        (领)念书的娃娃们,

        (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

        (合)也上了山那么嗬咳!

        (女)妇女们呀么,

        (合)嗬咳,(女)更不同呀么,

        (合)嗬咳,

        (女)手摇着纺车,

        (合)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

        (合)纺线线那么嗬咳……

        歌曲唱出了生机勃勃的劳动场景,反映了边区军民加紧生产、支援抗战的热潮。边区军民唱着这首歌,开荒种粮、纺线织布,渡过难关,为取得革命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张寒晖用音乐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他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为了悼念张寒晖,柯仲平写了一首《追悼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同志》,发表在1946年3月24日《解放日报》上。这是一首用民歌手法所写的悼亡诗,诗前有个小序:“寒晖!《磨炒面》是你从城壕村学来的一首民歌。你顶爱这民歌的曲调。你教我们唱,还曾提炼她,用她来配你《打开脑筋》一剧里《军民合作》歌。今天,追悼你我也要用《磨炒面》,你顶爱的这曲调先为你唱一曲悼歌!”

        文化山头葬寒晖,

        一把土来一把泪!

        你在这里开过荒,

        这里把你来安葬!

        含泪的黄土垒成堆,

        哀悼的诗歌刻成碑。

        …………

        用作曲家最喜欢的民歌做悼词,既是对作曲家的深切怀念,也表明了对民歌的热爱,体现的是诗人与作曲家共同的审美理想。

        从《边区十唱》到《军民大生产》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

        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齐动员呀么嗬嗨。

        兵工队呀么嗬嗨,互助组呀么嗬嗨,

        劳动的歌声西里里里嚓啦啦啦索罗罗呔,满山川呀么嗬嗨。

        妇女们呀么嗬嗨,都争先呀么嗬嗨,

        手摇着纺车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儿,纺线线呀么嗬嗨。

        又能武呀么嗬嗨,又能文的呀么嗬嗨,

        人问我什么队伍,

        一二三四,八路军呀么嗬嗨。

        自己动手么嗬嗨,丰衣足食么嗬嗨,

        加紧生产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为抗战呀么嗬嗨。

        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周恩来总理在领导编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把张寒晖创作的《边区十唱》编在第四场《抗日的烽火》中,正式更名为《军民大生产》,并指出:“《军民大生产》是当时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把我们饿死的情况下,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号召,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支持抗战,而产生的时代强音。”这是对《军民大生产》崇高而恰当的评价。正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声音,展现了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所以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歌曲。

        (《陇东报》5.10 张全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