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景德镇吸引年轻人的“瓷力”是什么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15日   02 版)

        在景德镇这座古老瓷都,大大小小的集市、创业工作室园区,甚至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据2023年统计,过去10年景德镇人口呈净流入,目前“景漂”已超过6万人。不同于在很多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景德镇,“漂”的人群更为集中:20世纪90年代来学艺的工匠、毕业于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的年轻学生,以及海内外艺术行业创业者……有人轻松自在旅居休闲,有人日夜兼程为创业奋斗。相比于短时间内流量涌入,这座江西小城始终活跃在年轻人向往的生活目的地榜单上。

        上“镇”赶集的年轻人

        周五下午不到3时,文化创意园陶溪川一处房子前排起长队。队伍里清一色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背着大包。他们都是市集的摊主,在等待领取摆摊统一规制的桌椅。

        时间一到,仓库门打开,年轻的摊主们依次进入。“景漂”嘉佑挑选后,把带来的两筐作品(手工烧制的香薰)连同摆摊用的桌椅,一同放进露营小推车中,朝着摊位走去。摆摊的具体位置抽签取得,嘉佑这周运气不错,还在主道上。和前几周摆摊时不同,这天他特意带了几个复古式的置物架和一块印花布料,为的是把产品放得更加错落有致。“摆得不好看会被说。”嘉佑说,上周因为桌面摆得过满,市集巡查员对他提出“警告”。

        对摊主种种限制的背后,其实是市集对创意的渴求。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景德镇曾经历过一次行业低谷。随着国营陶瓷厂改制,大量陶瓷工匠离开,另谋生路。好在独有的手工艺基础并未丢失,逐渐吸引数以万计的艺术“景漂”。此后,街区开始重建。如今的陶溪川街区,就在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宇宙瓷厂”的旧厂房原址改建。陶瓷匠人回归,加上年轻人涌入,给这座小城增添不少新意。

        换一种生活方式

        在多数人看来,历经千年积淀、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门槛极低的创业环境和舒适自在的生活氛围,是景德镇吸引年轻人的地方。

        在社交平台上,司琪是一位有7000多粉丝的陶瓷创作者,她有500人的微信社群,小红书上的第四个群聊也将满员。她的产出不多,不参加线下摆摊,也不供货给买手店,每月制作40多个手捏杯,一上架就被抢空,没抢到的顾客还会发来500字的求购小作文。

        司琪从未学过绘画,硕士毕业去杭州做销售类工作,那一年里,业绩、考核,压得她无法喘息。“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前年夏天,她决定裸辞,漂到景德镇。做“景漂”前,她专程来景德镇上过两回雕塑课和陶艺手捏课。租工作室、报陶瓷课程、租公寓……来景德镇一个月,积蓄已经用了大半。出于经济考虑,司琪先找了一份民宿的前台工作。夜班,一个月工资2000元。她还把租下的两居室中的一间客房做成民宿短租出去。

        初来景德镇,司琪找不到方向,她召集过一个小规模市集,却有些人无厘头地在市集上卖烤肠。直到去年7月,司琪才有了灵感,设计制作一款黑色植物线条的咖啡杯在小红书上获得几千点赞,成为爆款。“‘景漂’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在经历令人失望的一、二线城市生活后,反向流入景德镇的。我理解很多人在原来的轨道上过得很不开心,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最近五年,做景德镇城市品牌研究的上海交大传播学博士周洁来过景德镇六七次,也陆续访谈过几十位“景漂”。她观察到,相比大城市里朝九晚五、打卡上班的节奏,生活在景德镇的人们有一套自己的时间观,“景漂”们也能在这里过上时间自主性强的生活。

        “最吸引他们的,还是这里有一群跟自己一样的人。”不少“景漂”告诉周洁,景德镇的“瓷力”在于,在这里容易交到朋友,一群有相似追求的人,天然更有共同的话题。

        (《解放日报》5.11 李楚悦 王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