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智慧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15日   06 版)

        当前,以优秀传统文化或艺术为主题的文化类视听节目,在青年受众群体中受到追捧与热议。若我们对近年来走红的一批文化类节目进行深入分析,可较为清晰地从中打捞起优秀传统文化视听建构的五点具体方法,其共同构成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化叙事转换的总体逻辑。

        第一,当代化提炼。如《一馔千年》《国乐大典》等节目,创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最精彩、最适合转换、最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元素,同现代生活相桥接,并大胆与流行亚文化元素融合混搭,从而巧妙融入当下的时代语境。

        第二,奇观化视听。依托前沿数字技术与新兴美学理念,文化类视听节目通过情景剧、舞蹈等多元方式塑造奇观化的视听景观,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让受众面对传统文化获得非同一般的视听快感和审美体验。

        第三,网感化表达。让厚重的传统文化类题材实现柔性表达,是文化类节目叙事的现实选择。创作者积极尝试征用网络流行语与吸纳年轻化叙事主体,以个性化、潮流化的话语表达,拉近与青年受众、当代受众间的距离。

        第四,情感化。以《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期间推出的短视频《这一拜,很多人都看哭了》为例,节目团队通过视听要素的调用组合以及叙事方式的创新,将节目中表演嘉宾与历史人物的隔镜对拜这一最具感染力的片段进行混剪组合,深深唤起受众深层次的情感,驱动受众自发展开情感化的参与式生产。大量年轻网民的模仿致敬,助推节目实现“破圈”传播。

        第五,互构化价值。文化类视听节目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热点时事相勾连以突出叙事的现实关怀,另一方面突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核与当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风貌的关联,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从整体上看,上述五点逻辑共同体现出一个核心原则,即尽可能降低文化传承的“断裂性”,夯实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保持“连续性”。

        (《云南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 刘俊 翁旭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