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2020年入学的“强基一代”都去哪了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01日   08 版)

        2020年进入山东大学历史学强基班的马晓东。

        “如果可以重来,我还是会选择强基。”马晓东,“强基一代”,山东大学2020级历史学强基班学生,目前已转段至中国史方向继续深造。与其他同学不同,马晓东是入校后通过“补录”进的强基班。2020年“强基计划”横空出世,很多人还一头雾水,当年不少高校强基计划未能完成,其中包括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选择在新生入校后面向全校“海选”,以补足缺额。

        如今,当别的同学还在为考研复试或找工作而忙碌,马晓东已经完成转段,每天研读文献,与同学一道探讨问题,或者写论文。

        认准了,就坚持走下去

        2020年5月7日,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强基计划首批试点高校陆续公布招生简章。从小对历史感兴趣的青岛考生马晓东选择了一所高校的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但遗憾落选。高考成绩公布后,总分649分的马晓东依然把目标锁定在历史学专业。2020年山东新高考首次落地,普通类常规批一共能报96个“专业+院校”志愿,马晓东填了24个,专业都是历史学,最终进入山东大学历史学专业。

        2020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一个年头。因为政策公布的较晚,很多人对这个横空出世的新政策谈不上了解,也不敢冒险。尽管有一批考生勇吃“螃蟹”,但是,不少高校当年的强基计划依然没能录满,其中包括山东大学。记者了解到,2020年山东大学共投放了180个强基计划,最终录取72人。学校在新生入校后组织了一次补录。正是这次补录,圆了马晓东的“强基梦”。

        马晓东告诉记者,强基班最吸引他的是本研一体化培养与导师制。他说自己属于专业目标比较明确的学生,“从小喜欢读历史名著,喜欢和文献打交道,喜欢思考,有明确的做学术的志向”。因此,“补录”进强基班之后,马晓东如鱼得水,“强基班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很多同学是以从事学术研究为目标进行学习”。马晓东说,在强基班,他遇到了一批良师益友,其中包括过去的学业导师、现在的研究生导师谭景玉教授,“每次和老师、同学们交流,都有很大的收获”。

        “进入强基班的四年,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治学方法和学术经验。”马晓东告诉记者,进入强基班之后,作为学业导师的谭景玉教授给他列了参考书目清单,“导师让我们读书,有疑问找他解答”。在强基班,马晓东还参加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我在大二的时候申请了一个项目,请导师做的指导。”

        在强基班学习氛围的熏陶与良师的引领下,马晓东对历史学的兴趣愈发浓厚。因此,到了转段阶段,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本院历史学专业,继续跟着谭景玉教授学习。“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是中国乡村社会史,山东大学在这个领域是研究重镇,有自己的学科优势。”

        曾打算中途改道

        与马晓东的笃定不同,作为南开大学的“强基一代”,物理学专业强基班的李兆伟原本打算在转段阶段“改道”,但三年的学习让他爱上了这个专业,并选择留下。如今,李兆伟已完成转段,留在物理科学学院攻读光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李兆伟高中毕业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2020年以66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物理强基班,成为“强基一代”。李兆伟告诉记者,当初在强基计划实施第一年就敢于“吃螃蟹”,主要是受政策吸引,“最吸引我的还是直博计划”。

        真正进了强基班,李兆伟感觉比自己设想的更好一些,“我们从大一到大三会增设一系列有助于科研的课程,比如物理研讨、科研能力训练之类的,会有辅助你进行科研的课程”。

        李兆伟告诉记者,物理学强基班2020年共招收30人,三年后30人全部转段成功,“60%选择‘3+2’,40%选择‘3+5’”。不过,30名同学并未全部留在物理科学学院,“留下的有22人,选择理论物理的8人,选择光学的11人,3人选择凝聚态物理”。李兆伟选择的是光学“3+5”,也就是留在物理科学学院直博,攻读方向是光学。不过,这并不是李兆伟的最初想法。

        “我最初的规划是到了转段的时候转到工科专业,比如去学人工智能。”但是,深入学习之后,李兆伟对物理学专业的兴趣逐渐浓厚,到了转段阶段,决定留下。李兆伟说,其实在选择高考志愿的时候,自己还是有些懵懂,对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在强基班“3+1+x”的培养模式下,前面的三年其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三年的学习足够深入了解自己和专业,可能在这三年你的兴趣点就被触发了”。当然,如果你不想继续攻读本专业,也有其他方向可选。

        九成以上顺利转段

        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是“3+1+x”。作为“摸石头过河”的“强基一代”,在转段来临之前,谁也不知会发生什么。

        “我们班21个同学全都转段成功了,而且大多数都留在了本专业。”马晓东告诉记者,留下继续攻读历史学相关方向的共17人,其中14人选了中国史方向,3人选了考古学,另外有两个同学去了文学院攻读现当代文学,还有两个去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他说,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大家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强基班‘3+1+X’的培养模式,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向外探索,去了解专业,也了解自己。”与此同时,这种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也为大家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比如普通班的同学用来备考研究生或者找工作的时间,我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研读文献。”在马晓东看来,目标明晰之后,接下来就是扎扎实实往前走了。

        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徐延宝告诉记者,2020年山东大学共录取180名“强基一代”,三年后顺利完成转段的共有168人,转段率达93.3%,“绝大多数同学进入了基础学科相关领域继续深造”。记者了解到,山大“强基一代”12名退出的同学,有的选择了出国,也有的回到了普通班。据了解,为保证强基班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通常采用阶段性考核加上动态进出机制的办法督促大家学习,毕竟强基班不是“保险箱”。

        当然,不同专业的转段率也不相同。像马晓东所在的2020级历史学强基班,无一人在转段环节“出局”,山东大学2020级哲学强基班的21名同学,则有3人未完成转段。山东大学2020级数学强基班的33名同学,通过转段进入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数据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领域继续学习。

        公开数据显示,南开大学2020级“强基一代”共有139人转段成功,进入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其中,81人直博,58人读研。139名同学的转段专业共包括75个方向,其中既包括基础学科领域的重点科学研究方向,也有在智能科技、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方向。

        不过,记者采访多所高校后发现,“强基一代”转段很难用简单的通过率来统计,因为强基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都采取了阶段性考核加上动态管理机制,有人进,有人出,但总数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现在看到的20或30人转段成功,未必是入学的同一批人。

        坐冷板凳也是快乐的

        眼下,2024年强基计划开始报名。到底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强基计划?已经完成转段的“强基一代”有话要说。

        作为已经走过“3+1”的“强基一代”,南开大学的李兆伟建议有兴趣、有特长、有志向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报考强基计划。他觉得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很有优势,“给你探索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让你的目标在探索中逐渐清晰”。另外,强基计划在提前批之前录取,如果录取不上,也不会影响后面的报考。

        山东大学“强基一代”马晓东则表示,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他依然会选择历史学专业,选择山大,选择强基班。“强基计划适合专业兴趣明确的同学,当然也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他说,搞研究需要坐冷板凳,这对热爱的人来说是快乐,是享受。倘若志不在此,那便是枯燥的。

        (《齐鲁晚报》4.16 徐玉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