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和推进路向
李敦瑞在2024年第2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说,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其生态意蕴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特质,以及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产业体系、发展方式、技术创新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和谐、统一,是新质生产力绿色特质的具体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生态价值在于,破除绿色壁垒、推动生产绿色转型、扩大绿色消费,从而助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以及高品质生活的实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理念先行、技术跟进、经济转型、金融牵引、人民参与的生态路向。
卢沟桥事变与国难书写
郭建鹏、张昊为在2024年第2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说,1937年至1949年,围绕“卢沟桥事变”而生的报载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国难”文学作品,着眼于社会现实,以历史图像式叙事方式反映日寇侵华之血腥与民众生存之惨境,记录战乱下社会百态,塑造了抗战斗士的光辉形象,高歌后方各界人士抗日救亡的壮举,鞭挞卖国求荣之徒。这些作品以质朴的文字反映国难危机下的时代痕迹与特殊时期国民的精神面貌,既补充了历史史料,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人工智能在庭审质证中的运用
洪刚在2024年第2期《南都学坛》上说,人工智能在庭审中的运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在庭审质证中已有诸多运用,主要包括在线质证的数智化管理、生成用于质证分析报告、评估庭审证据的真实性。然而,当前人工智能在庭审质证中也面临质证数据可靠性不足、算法的可解释性不强、数据隐私安全性不高等挑战,这些挑战极大地限制了人工智能的适用空间。人工智能在庭审质证中的运用需落实司法价值平衡原则、人工智能辅助原则、技术标准保障原则,并贯彻于人工智能运用的全流程。为了克服人工智能在庭审质证中的挑战,应当做到保障质证数据的可靠性、强化算法的可解释性和提高数据隐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