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31岁的王鹏飞萌生了带家人出去旅游的想法。为了省心,他在云南一旅行社的直播间预订了一款“西双版纳5天4夜纯玩私家团”产品,售价3988元。“当时觉得这个旅游团性价比挺高的,安排的住宿是五星级酒店,看上去特别省心。”王鹏飞说,下单时直播间的主播还承诺,酒店能连住4晚不挪窝。
然而,实际出行后,王鹏飞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天入住的酒店与宣传的酒店只是同一个酒店品牌,而入住酒店的设施设备和环境比照片里的要老旧得多。”不过,王鹏飞与家人并未深究此事。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午,一家人正在景区用餐时,酒店突然打电话让王鹏飞一家退房,因为他们的“房费只支付了一晚”。
在与酒店、旅行社、平台多方交涉后,旅行社最终将王鹏飞一家安排到13公里以外的另一家酒店。返程后,王鹏飞向旅行社提出退款,对方未予以回应。投诉近两个月后,王鹏飞才收到平台方提出赔偿500元的方案。
王鹏飞告诉记者,起初他要求平台和旅行社退还全部费用,并支付违约金。但他咨询律师后才知道,由于在线上购买旅游产品时,未及细看便签订了电子合同,例如,合同中写有“以线下实际情况为准,同意旅行社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舒适性以上的酒店”的免责声明,因此吃了暗亏。
针对旅游市场出现的“货不对板”问题,一直以来,各地文旅部门也在设法治理。专业人士指出,要加强对旅行社的规范化管理,尤其要规范旅游合同,畅通旅游消费维权渠道,建立健全非诉机制。
(《工人日报》4.6 黄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