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年轻村书记的致富经

    《 文摘报 》( 2024年04月20日   05 版)

        薛黎荣(中)

        一个村好不好,书记是关键。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的乡村发展中,村书记就像一个个掌舵人。薛黎荣虽然是1987年生人,但乍看一眼,总觉得是个上岁数经验丰富的老书记。他是个闯将,能干点儿别人想不到、不敢干的事儿。

        上海浦东新区有355个村,85后村书记有36位。没有老书记们的人情练达、威信声望,年轻书记要在广袤田野上既抓好集体经济发展,又得办好老百姓的事,不那么容易。幸好,他们常常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翻了几位村书记的电话通讯录,发现今天的乡村治理,离不开这些带头人的“朋友圈”。能叫得动什么人、盘得活什么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村的当下和未来。

        薛黎荣身上有股“莽”劲儿,走路步速奇快,语速也是,几乎找不到插话的空。环东中心村身处张江科学城范围内,这个村与上海其他乡村比,多少有些另类。一方面,同样是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倒挂,但这里的外来“村民”,相当比例是周围企业的白领、蓝领、科技人才等。大家承租能力更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高,在与本地村民的经济互动中,也强化了后者的市场意识。“我们的村民一年光靠出租房子,能赚十多万呢!”

        另一方面,张江科学城外延日益扩展,目前,环东中心村已经规划了1平方公里的总部经济园,未来将成为一个聚集生物医药类企业的园区,与村民的居住地仅隔一条三灶浜。而村里除了仅存的6处厂房每年租金收益约100万元外,几乎再没有可增值的资源。特殊的区位格局,同时带给环东中心村机遇和挑战。张江镇党委政府感到,如果不能把这个村的潜力挖掘出来,找到新的集体增收方式,振兴就无从谈起。

        一次,区领导到环东中心村走访调研,彻底打开了薛黎荣的“脑洞”。区领导提议,既然村子紧挨着园区,为啥不把保障房的生意做起来,再建一些商业配套,完全不愁没生意。这是环东中心村致富的绝佳机会。薛黎荣立即决定开干。

        不过,要让一个村自己投资建设一栋楼,难题接踵而至。“你能想象,我们村里必须要先成立一家集体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才能搞投资建设吗?”以往浦东地区的保障房项目,都是建设在国有土地上。环东中心村要想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保障房,势必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从学着看规划、跑审批、成立公司,到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环东中心村走通了浦东首个集体土地上建设保租房项目的各个环节。

        下一步就是融资。环东中心村集体账户里原有5000余万元,按照规定,其中部分可以用于建设类投资。但距离造一栋楼的1.5亿元成本,还有很大缺口。夹着一本设计方案、一本保障房运营合同意向书,薛黎荣就这么敲开了银行的大门。

        虽说现在有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这一政策抓手,但银行是不是愿意贷款、批贷多少,以及能谈到多少利率和贷款周期,还是要看项目本身,以及谈判人的能力。从一开始拿到3.5%的年化利率,到后来逐步降到3.2%、3.0%,薛黎荣几乎使出毕生“砍价绝学”,整日游走在各家银行之间,跟大家打起了价格战、心理战。第6次走进农商银行,薛黎荣终于和对方达成了年化利率低于3%的协议,几乎是同期银行放贷的“底价”。

        2023年10月31日,锣鼓声中,保租房项目宣告奠基。同步建设的,还有周边的一圈配套设施。“你现在可以歇口气了吗?”瞧着风风火火的薛黎荣,记者问。

        “怎么可能!”薛黎荣提高了嗓门,“前两日还在搞施工车辆出入口的审批,把施工现场周围一圈老百姓都调研了一遍,终于选了一个对大家影响最小的位置作为出入口。这两天,又遇到管线搬迁问题。总之,还有好多事情在后头,你说,我能停下来嘛!”

        (《解放日报》4.18 杜晨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