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刘备手下有五员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在《三国演义》里,他们被称为“五虎上将”。民间有顺口溜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那么,按“武艺高下”排名,就是赵、关、马、张、黄。
这里,不妨来看看另一种官方的“排名”。“五虎上将”离世后,他们在后主刘禅统治时期皆获追谥、各有谥号。关羽谥“壮缪侯”,张飞谥“桓侯”,赵云谥“顺平侯”,马超谥“威侯”,黄忠谥“刚侯”。
关羽的谥号是复谥,由“壮”和“缪”两个字组成。从各种谥法书中归纳总结,大致可知“壮”有这样几种意思:威德刚武,赫围克服,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非礼弗履。纵观关羽一生事迹,几乎可以与每一条相对应。“缪”字则表达了对其大意失荆州以及最终失利的惋惜。而且,关羽是去世40年后才被刘禅追谥的。可见,对其一生盖棺论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比之下,张飞的谥号“桓”要直白一些。“桓”字有八种解释,其中三种聚焦于武功,与张飞事迹相合,即克敌服远、能成武志、壮以有力。尤其是“壮以有力”四字,很容易让人在脑海中浮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的孤勇场景。
与张飞一同在长坂坡奋力护主的赵云,去世之后立即获谥,谥号为“顺平侯”。刘禅念念不忘赵云对自己的救命之恩,故听从姜维等人的建议追谥赵云。姜维的依据正是《谥法》对“顺”和“平”的解释:“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可见,武将的谥号不仅仅着眼于武功,还评价和体现其人的性格与处事能力。至于马超的“威侯”和黄忠的“刚侯”,一望而知是突出他们的武将身份和刚毅果敢的特点。
与文臣一样,武将的谥号也分为美谥、平谥、恶谥。汉代名将李广生前未封侯,死后也没有谥号,故汉文帝深为惋惜地说:“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与李广相较,一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皆获谥号:卫青谥“烈”,霍去病谥“景桓”。“烈”“景”“桓”是常见的谥词,“桓”也是前文所述张飞的谥号。当“景桓”二字连用,成为复谥,其意义在《汉书》注中有所阐发。苏林注曰:“景,武谥也。桓,广地谥也。”正所谓,“布义行刚曰景,辟土服远曰桓”。
一般来说,复谥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更为丰富。如“忠武”这个谥号,文臣、武将皆可用。但就武将而言,这是最高的评价。刘禅给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忠武”谥号。据统计,历史上得到“忠武”谥号的人共有52人,包括晋代温峤,唐代尉迟恭、郭子仪,宋代韩世忠、岳飞等。
同样是一心为国、忠心可鉴,有些人获得“忠武”谥号就要曲折得多。
南宋名将岳飞矢志抗金,收复北方疆土,迎还被掳的徽宗、钦宗,却遭到陷害,以“莫须有”之罪名下狱杀害。宋孝宗即位后,岳飞获得平反,太常寺为其最初拟定的谥号是“忠愍”。
综合各种谥法文献对“愍”的解释: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应当说,“愍”字与岳飞的生平是相合的,但宋孝宗并不同意。
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孝宗以为用愍字,则于上皇为失政,却之,乃改为‘武穆’”。想来,“愍”字所指涉的“使民悲伤”的意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高宗的错误,也很容易引起百姓对岳飞的怀念和同情,因此孝宗不同意使用。
到宋理宗时期,朝廷又给岳飞改谥“忠武”。当时,岳飞已被追封鄂王,历史地位得以恢复。岳飞获得“忠武”这个谥号的宝庆元年,离岳飞遇害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83年。这属于真正的“追谥”了。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因两位“少保”,而备受世人重视。岳飞之外的另一位“少保”,就是明代名臣于谦。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统兵二十二万,抵御瓦剌大军,保全了大明江山,但他的命运和岳飞有相似之处。于谦被诬陷遭害后,“籍其家,无长物,惟上赐盔甲袍带”。如此清正廉洁、赤胆忠心的官员,被追谥“肃愍”。明人议论:“夫公之精忠,庙谥‘肃愍’,诚为未当……廷议谓:‘死天下之事易,成天下之事难。于谦之谥,第当表其所以成,不必悼其所以死也。’乃更谥忠肃。”
到了近代,也有不少武将谥号值得梳理。比如,在虎门抗敌殉国的名将关天培谥号“忠节”,在吴淞口抗英牺牲的陈化成谥号“忠愍”,在甲午海战中率领“致远舰”全速撞向日舰的邓世昌谥号“壮节”。
(《解放日报》4.9 方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