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一个苏丹女孩与唐诗的不解之缘

    《 文摘报 》( 2024年04月10日   07 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正腔圆、饱含情感,这是来自苏丹的留学生雨拟每每想念自己的家乡时,都会吟诵起的唐诗。

        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雨拟从小就有在中国生活的记忆。她在2004年、2014年先后两度来到中国,陪伴母亲求学深造。正是在与中国的两次邂逅中,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

        “我在中国度过了1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诗词的热爱和理解慢慢积累了起来。每一首诗都像一个小故事,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回忆起第一次学习李白的《静夜思》,雨拟就被“短而美”的唐诗所打动。“短短20个字里有很多意思,这里有人、有时间、有地点,有对家乡的思念。”热爱文学的雨拟也曾读过苏丹诗人哈桑的诗《茅舍》。“同样是写思念故乡,哈桑的诗很长很细,而简短的唐诗反而有大的想象空间。”在她心里,不管住在哪里,只要在有月亮的晚上,安静地想念家乡,自己就成了李白《静夜思》里的人。

        和普通日常用语相比,古诗词短小却寓意丰富,让雨拟沉迷其中。“当朋友送别,会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爱一个人,会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自己的国家而不怕死,会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含蓄的、好听的、有感情的唐诗应该传播给全世界。”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雨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斩获全国一等奖。

        在苏丹,雨拟有不少朋友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感兴趣。这源于阿拉伯国家的名言:“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雨拟说,这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过的话,表达了阿拉伯人民渴望学习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并且这句古训至今仍在流传。

        有时,读到有哲理、有共鸣的诗词,雨拟情不自禁地想要分享给家乡的朋友。尽管用阿拉伯语翻译出来便失去了节奏和韵味,她依然坚持分享。受到雨拟的影响,远在苏丹的朋友也会主动向她了解关于中国的点点滴滴。

        雨拟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很多年后回到苏丹,晚上看到月亮,我会想起《静夜思》,我会想念中国,也会想起那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中国青年报》3.25 刘俞希 范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